江南銀元局鑄造過哪些錢幣 |
“袁大頭”銀元 不起眼的菱角市66號,不知不覺中就走過了一百多年。百年風雨,歷經滄桑。其中,傳說中堆滿金子、銀子的造幣廠階段最能引起我們的好奇。清朝末年的兩江總督劉坤一為何要創設江南銀元局?從清末到民初,這里造出的那些金幣銀幣銅幣都去了哪里? 建廠背景 為阻止白銀外流江南銀元局成為中國機制銀幣的先驅 提起中國古代的錢財,我們最先想起來的一般都是“銀兩”。在很長的時間里,銀錠和碎銀都是中國社會用來流通的主要貨幣形式。但銀兩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它是由液體澆鑄的,交易的時候不僅需要稱重還得驗成色,很是不便。 這種不便,以前并不為人所察覺。但到了清朝中后期,隨著外國銀元的大量涌入,這種不便就被對比出來了。 老百姓發現,外國的銀元成色、重量都是統一的,花紋樣式也很難偽造。既然如此,為什么不用外國銀元呢?于是,各國的銀元英國的“站洋”,日本的“龍洋”,法國的“安南銀元”,美國的“貿易銀元”,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的“鷹洋”,都逐漸隨著各自在華勢力的拓展,在中國的領土上形成了眾多金融流通上的獨立小王國。 更讓清廷氣憤的是,這些外國銀元的實際流通價值通常高于其所含有的白銀的價值。“簡單來說,當時中國一兩紋銀的含銀量大約在九錢三分五厘以上,而外國銀元的含銀量卻只有7錢多,有的甚至只有6錢。這樣的不等價交換導致的結果是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甚至有外國商人專門在中國購買白銀鑄成銀元再賣回中國,以謀取暴利。”江蘇收藏家協會的錢幣研究愛好者鄭濤表示。 為了防止利益繼續外流,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廠鑄造銀元。銀元正面有“光緒元寶”四個字,背面有蟠龍花紋及英文,通稱“龍洋”。含銀量為七錢二分,比當時流行的墨西哥“鷹洋”重一分五厘。 由于成色比外國銀元好,且并不限于省內流通,所以“龍洋”很快在廣東、福建、天津、上海等地推廣開來。1897年,位于南京的“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開始鑄造“龍洋”,比廣東晚8年,但仍然是中國早期機制銀幣中的先驅。 錢幣故事 “龍洋” 奇怪:說是“江南省造”,但“江南省”并不存在 1897年11月22日,“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在南京西水關內云臺閘落成。同年,這里生產出了南京最早正式開局鑄造的銀元“龍洋”。 銀元的正面中央為“光緒元寶”四個字,上方有“江南省造”四個字,下方標注幣值“庫平七錢二分”。背面中央則為一條盤龍,周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