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銀元局鑄造過哪些錢幣 |
發(fā)布日期:12-12-18 10:00:20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現(xiàn)代快報 作者:鄭文靜 |
如今,銀元經(jīng)常被人提及,銅元卻鮮有耳聞?
“這是因為銀元貴,銀元的購買力強,所以老百姓總想留存下來。但也因為貴,所以在日常生活的使用方面不是很方便。有學者做過研究,清朝中晚期時候的一兩白銀大約相當于如今的200多塊錢,出去買東西人家還得準備很多零鈔給你。而銅元不一樣,當時的銅元大概有兩種,第一種是"當二十銅元",能抵二十個方孔銅錢;第二種是"當十銅元",能抵十個方孔銅錢。"當十銅元"在當時相當于百分之一兩白銀,也就是說大概是如今的2塊錢。這種零錢雖然價值不高,但使用非常廣泛。”鄭濤表示。 那造幣廠為什么會“獲利頗豐”呢?鄭濤表示,這是因為銅元的實際價值小于它代表的面值,它本身的材質(zhì)可能只值三四枚方孔銅錢,但它的面值相當于10枚方孔銅錢,所以中間的差價利潤是很大的。 “樣子好看,面值小,利潤又大,老百姓愿意用,所以銅元是很受各省當權者歡迎的。要知道,當時各省基本上都是獨立造幣,多出來的利潤幾乎都是由地方自己把持的。所以,各省在鑄造銅元上都很積極。” 孫小頭 霸氣:由于產(chǎn)量大,開國紀念幣成了流通貨幣 1912年1月,孫中山任命余成烈為“中華民國江南造幣廠”監(jiān)理,仍以清代舊模鑄銀元以濟軍需。20日,財政部長陳錦濤改廠名為“中華民國財政部江南造幣總廠”,并呈報國民政府。 4月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后,留守府以軍法科長張孝準兼廠長,開鑄“開國紀念”銅幣。5月鑄銀幣,即后來民間所稱的“孫小頭”銀元。這種錢幣面值一元,正面為孫中山像,上鑄“中華民國”四個字。8月續(xù)鑄二角金幣和二角銀幣。其中,開國紀念金幣重量為9.6克,直徑23毫米,是我國造幣史上第一次鑄造紀念金幣。 這種二角金幣是不流通的,是純粹意義上的紀念幣。與其不同,一元紀念銀幣生產(chǎn)的量很大,后來就脫離了紀念幣的范疇,成為了流通貨幣。 但鑄造一元紀念銀幣的過程,卻是一波三折。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初,財政極為窘困,相繼發(fā)行了南京軍用鈔票500萬元和軍需公債1億元,急需銀幣現(xiàn)金用以兌換和流通市場。但與此有關的利益集團卻沖突不斷。先是孫中山擬定的負責人被財政部長陳錦濤反對;而后湖北造幣廠試鑄了新樣式的銀銅元樣幣,南京不得不等待并與其統(tǒng)一;為了維護政權,臨時政府不得不加快鑄造銀幣的步伐,但造幣廠又發(fā)生了廠內(nèi)員工反對新廠長的風波。 直到5月份,江南造幣總廠才正式開鑄紀念銀幣,當年就鑄造了一元紀念銀幣23813099枚。 袁大頭 硬氣:和“孫幣”一起,占據(jù)金融流通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