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言為善、羊我為義、羊以為祥、羊食為養……
羊伴隨中華民族步入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影響著我國文字、飲食、道德、禮儀、美學等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唐人王之渙《出塞詩》中有這樣的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即古代羌族人吹的笛子。“羌”在甲骨文中,上部是一對羊角,下部是個人,表示“羌”人是以牧羊為生的民族。
在漢字中,很多吉意的字眼都與“羊”有關。比如在我國古時候,“羊”與“祥”字是相通的。漢代許慎的《論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從羊,象頭角足尾之形”。羊溫馴忠厚,于是有了善字,“善”字也與羊的性格很相近。
羊天生麗質,象征純潔珍貴。在中國,美的本義和審美意識,都是從吃起源的。根據《說文》,“甘,美也。”可見甘美相通,美源于羊的味覺感受,魚羊合烹,魚不腥、羊不膻,味道鮮美,魚與羊構成漢字的“鮮”,這是我國先民們對鮮的認識源于魚和羊的見證。
我國是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悠久、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羊肉美食更不例外。最著名的“全羊席”在我國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原是宮廷招待信奉伊斯蘭教客人的最高宴席,一桌“全羊席”,至少要有四十四個菜,但在所有的菜名中不露一個“羊”字,全都以生動、美麗、形象的別名代之;而極具地方特色和風味、譽滿國內外的各種羊肉美食,更是不勝枚舉。
在古代,羊不僅是供膳的,羊又是祭祀的祭品,專供祭祀的純色牛,稱“犧”。犧字里也有羊,羊是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作“犧”“牲”。十二生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專屬的生肖。十二年一循環。十二生肖作為一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文化現象,已經深深扎根于我們民族文化傳統中,而羊也是生肖動物之一。
羊巖畫的則是人類早期的一種藝術,羊是在巖石上刻畫最多的一種動物。有獵羊圖、牧羊圖,也有表現羊在草原上嬉戲的母子同樂圖、人羊共嬉圖、雙羊角力圖等,巖畫的創作手法是稚拙的,卻又極其傳神,內容非常豐富。面對這些巖畫中千姿百態的羊的形象,不禁令人會感嘆遠古先民與羊是怎樣的息息相關,竟把它刻在巖石峭壁上,歷經風雨滄桑,向后人講述著遙遠的故事。
「1/2盎司梅花形精制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