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間笑傲,松下盤桓。
酒斟玉斝,香靄雕盤。
“斝”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為商代雙柱平底斝之象形。斝最早為陶斝,是飲具。到夏代之后,隨著青銅器的燒鑄,逐漸變成青銅斝,其功用也由飲具變為酒器,為演變為盛酒禮器。周代禮書中也常常提到斝,與銅爵配套使用,用以專門向爵內注酒,又兼作溫酒器,《禮記》、《左傳》等書均有記載。柳宗元的《奉平淮夷雅表》中,有“天子餞之,罍斝是崇”的詩句,由其可見斝的使用不僅循規蹈矩,而且還多使用于正式、莊嚴的場合,以示虔誠和恭敬。《禮記·禮器》云,“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斝”,明確了斝在酒器中的地位列于爵之后。青銅斝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東周之后逐漸消失。
斝作為溫酒器的記載,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并延續了數千年之久。在中國的遠古始,人們就喜歡溫酒,酒在特制的溫酒桶中加熱后,更是散發出醇厚的香味,絕對可以體會到“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的意境。古人書籍中記載的關于溫酒的故事有很多,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里,更是不乏關于溫酒的描寫。
歷代文人均有詠溫酒的詞句,最為膾炙人口的要數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嚴寒冬日的夜晚,取紅泥小爐,盛上木炭,以小壺盛酒置于火上,既可取暖,又可以熱酒驅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由此也可見,古代溫酒具的演變,恰似一個縮影,見證了中國酒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中國人民銀行于2012年8月發行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其中1公斤圓形銀質紀念幣的背面圖案為商代獸面紋斝。其原實物高25cm,口徑18cm。頸口很大,口沿處有兩根立柱,立柱頂端飾火紋,是太陽的標志,其形狀為圓形,中間略突起,周邊有旋轉的弧線環繞;頸腹分段,頸部下端環飾獸面紋,腹部呈圓弧狀鼓出;弧形單柄,平底,三角形錐狀三足。
「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1組)1公斤銀幣背面圖案」
在該幣反噴砂的光潔鏡面上,顯現出商代獸面紋斝主題造型,其形狀、紋飾遠比新石器時期的陶斝來得講究和別致許多;頸飾三組帶狀獸面紋,并以連珠紋為欄,在每一個豐腴的袋形器腹上,都妥帖地滿飾彎角、巨睛、身軀上揚的獸面紋,顯現出悠遠、詭異之意味;斝面及背景紋飾,為雙目極度夸張的獸面紋飾,刻畫得自然而稚拙,古樸而富神韻,具有典型的商代青銅器紋飾特征,使整個畫面盡顯華麗、唯美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