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厥 一曲石刻的樂章之天王力士圖——龍門石窟5盎司銀幣賞析 |
“龍門山色、馬寺鐘聲、金谷春晴、洛浦秋風、天津曉月、銅駝暮雨、邙山晚眺、平泉朝游。”唐代的柳宗元,把洛陽美景概括為美輪美奐的八景,而“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白居易觀賞龍門山色,總是從龍門東山或伊河東岸起句;“東岸菊叢西岸柳,柳陰煙合菊花開。一條秋水琉璃色,闊狹才容小舫回。”可見古人早就懂得領略龍門山色之美了,而且總結了在龍門觀景的最佳角度。龍門不僅山色水波美,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術、書法、音樂、醫藥、建筑等實物史料,使龍門石窟成為一做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尤其人物造像氣勢恢宏、雕琢精湛,不僅是美術史上的奇觀,也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的結晶。
龍門石窟天王力士造像的誕生和發展,演繹了佛教進入中國本土化和世俗化的過程;魏、唐時期的國都洛陽,是繁華的國際性大都市。唐代發達的科技、便利的交通、繁榮的商業,使各項活動在開放的社會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也迅速融合,使中國的石窟藝術更加民族化、世俗化,形成了典型的中國風格。而龍門石窟的造像正是這一現象的真實還原。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2年4月發行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一套,其中的5盎司銀幣的背面圖案選取了天王、力士造像。天王、力士,是佛教中的古老形象,而且帶有深厚的古印度民間色彩,其文化內涵與十足的異域情調,使它游離于中國早期的佛教美術邊緣。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外來佛教形式的適應性與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使其發生了轉變——印度佛教把印度的民間諸神變為諸王和金剛力士,而當它們傳入中國后,又被中國佛教所改造為天王、力士,變為中國民間信仰的對象。
該幣面本色反噴砂鏡面上,以淺雕而出的微型萬佛像做背景,顯現出背景構圖的對稱、均衡之美,并體現出造像的原型及其原始之場景;背景中,在保持傳統5盎司銀幣直徑不變的基礎上,又采用高浮雕工藝鐫刻出托塔天王、力士造像,使整個畫面極富視角的縱深和多層次感。
托塔天王是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傳入中國之后受到中國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影響,而表現出了顯著的中國文化特征;幣上,天王頭戴兜鍪,體態豐盈、壯碩,可見唐朝的男性亦是以胖為美,英武雄健的天王原型,也許來自于唐代功成名就的大將,身材偉岸、富態;面容飽滿、溫和,形容安詳;其右手持腰,左手托塔——手中之塔是佛教的象征,一般的寺院都有塔,是佛門安置經文、佛物和舍利子的地方;唐僧經常訓誡悟空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浮屠”便是指塔。在本色高浮雕的幣面上,天王身著甲胄,腳踩夜叉鬼,英武碩健、孔武有力、英武非凡,顯現出其驅邪鎮魔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