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近大熱的《水滸傳》金銀紀念幣為例,該紀念幣從2009年開始發行,對原著進行了生動的還原,不論是對細節的雕琢,還是對情節的再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經過科技和藝術的處理,以更加飽滿的姿態躍然幣上,真實地體現出我國現代金銀幣設計的先進技術。設計者們精益求精,從表情、動作、背景、色彩等方面和角度,力圖通過多種表現手法立體呈現出一個真實的梁山好漢的故事,塑造出一群“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平民英雄。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5盎司長方形銀幣
眾所周知,以靜寫動是藝術作品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也是較難掌握的一種,特別是對于金銀幣而言,既要于方寸之間表情達意,完整地敘述出故事的內容,又要關注細節,表現出人物的性格與脾氣,是一件頗為不易之事。在這種情況下,以靜寫動手法是否能完美運用、發揮功效決定了金銀幣的藝術質量和收藏品質。綜觀《水滸傳》系列金銀紀念幣,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運用了這種表現手法,如第3組中的銀幣“燕青智撲擎天柱”,幣面上,只見浪子燕青,兩腿呈弓步站立,上身直挺,雙手在空中擺出姿勢,力大無窮的任原被瞬間撲倒,這種瞬間爆發的張力立刻顯現出來,再通過燕青從容不迫的表情,任原驚恐萬分的神態,立刻讓觀者如親臨現場,觀看一場生死攸關的擒拿表演,整個畫面立即生動了起來。
當然,不僅如此,《水滸傳》金銀幣中對于色彩的運用也為人所稱道,不僅通過萬紫千紅的服飾來體現人物性格,也讓人們充分欣賞了華夏傳統服飾的藝術美,這種藝術的美感在四大名著系列紀念幣中均被進行了深入挖掘,為人所津津樂道。
中國石窟藝術(敦煌)2盎司紀念銀幣背面圖案
從整個中國金銀幣的鑄造來看,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已經被設計者們嫻熟運用,不論是對于傳統國畫技巧的傳承,抑或是對于剪紙藝術的發揚,中國歷史上多如牛毛的藝術品為中國金銀幣鍛造提供了十分豐富的資源庫。如2001年發行的中國石窟藝術(敦煌)金銀紀念幣2盎司銀幣,設計者們進行了創新和突破,大膽運用高浮雕工藝的表現手法,將莫高窟第328窟壁畫中的“盛唐菩薩像”進行再現。相對于傳統的淺浮雕,高浮雕能夠更好地表現紀念幣圖案的層次感,傳達出“盛唐菩薩”所具有的千古神韻。從眉眼到肌膚,從坐姿到手勢,甚至裙裾的折皺、圓光內的花草紋飾,都呈現出一種莊重而不失活潑、淡泊卻充滿生機的恬靜與從容,使觀者仿佛沐浴在佛像的層層光澤當中,于細微處展現了設計者的獨到用心,散發出無窮的魅力,成為了中國金銀幣雕刻藝術中的上乘作品,因此,該幣榮獲2003年度世界硬幣大獎“最佳銀幣獎”稱號,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