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再現(三)——從四大名著系列紀念幣看中國人文價值觀 |
編者按:五千年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燦若星漢的文化典籍便是歷史長河中一顆奪目的明珠,從春秋時期的《詩經》到楚辭漢賦,從傳唱千古的唐詩宋詞到膾炙人口的四大名著,數不勝數的文化典籍為中國人提供著豐富的營養大餐。它們中的優秀作品通過口口相傳、文字記載的形式,數千年來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人,而作為其中典型代表的四大名著,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被廣泛應用于深度創作,以字畫、書籍、評書、動漫、影視劇等多種形式再現于世人。如今,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系列紀念幣的發行使得這一形式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豐富,逐漸形成了文化與錢幣并駕齊驅,投資與收藏相輔相成的繁榮景象。
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首次將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搬上貴金屬紀念幣,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至2011年11月《水滸傳》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的推出,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貴金屬紀念幣系列已全部發行完畢,共發行了《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4個系列,12組,76個品種的金銀紀念幣。
17年市場洗禮,中國四大名著紀念幣如一朵奇葩般在投資市場上綻放著奪目的光芒:它形狀各異,既有傳統的圓形幣,也有相對較少的八邊形幣、扇形幣和矩形幣;它價格區間大,既有相對便宜的套裝銀幣,也有價格較高的大規格金幣;它顏色不同,既有本色幣,也有彩色幣。種種獨特個性成就了中國四大名著紀念幣別具一格的收藏價值和極具前景的收藏價值。
為使廣大網友更好地對四大名著系列紀念幣進行鑒賞,筆者將針對其敘事功能、人文價值、題材甄選、雕刻手法演變等進行深入品評,并陸續發布一系列賞析文章,希望能對集藏愛好者有所裨益。今天編發系列賞析文章之三:從四大名著系列紀念幣看中國人文價值觀。
從四大名著系列紀念幣看中國人文價值觀
眾所周知,四大名著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集大成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以飽滿生動的故事、曲折回環的故事情節、性格復雜的人物設計、獨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讀者。不論是《三國演義》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亂世英雄主義還是《紅樓夢》中悲涼凄美的愛情故事,不論是《水滸傳》中為民請命的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還是《西游記》中鏟妖除魔、匡扶正義、終得正經的唐僧四師徒,四大名著之所以成為中華寶庫中最為奪目的瑰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們都體現了獨特的中國式審美,傳達出了中華民族對于正義邪惡、家國天下、親情愛情、倫理公德的觀點和看法,表現了所有中國人對于善良、正義、秩序、和平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貴金屬幣作為中國社會組織中的文化投資產物,理所當然地繼承了中化文明的這一特色,將中國人獨特的人文價值取向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