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尤物值萬錢 |
發布日期:14-01-04 09:44:4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自晚清以來,一枚型制奇特、面值高昂的古代銅錢,備受錢幣收藏界矚目,頂尖級的收藏家無不以擁有它為榮。它躋身古泉五十名珍,被譽為中國最貴的錢幣,鑒賞家盛贊它:“真世間之尤物也”。它,就是王莽新朝鑄造的國寶金匱值萬。
中國古錢的型制,自秦漢以來,一直以方孔圓錢為主流。據說,這體現了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哲學理念。國寶金匱值萬卻將方圓合為一體。此錢形制特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直徑為30mm,面文為篆書“國寶金匱”四字,旋讀,懸針篆。下以短頸聯方形泉身,邊長為28mm,身面、背有直紋兩道,紋內直書懸針篆“直萬”二字,背無字。 國寶金匱值萬的身世至今仍然籠罩在謎霧之中。首先,史書無載。遍查汗牛充棟的正史、野史,都找不到它的蹤影,錢幣學家也只是根據它的型制、書法,推測為新莽時期所鑄。其次,它是不是流通貨幣,還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是流通貨幣,因為折價太高而沒有正式進入流通領域。也有另外一種意見認為該物并非貨幣,而是藏金柜上的拉手或者裝飾之類,象征著王莽擁金無數。還有人認為,新莽實行黃金國有,令將黃金輸于御府,發給國寶金匱直萬作為憑證,非流通之錢。 存世稀缺更是國寶金匱值萬頭上的迷光環。鑄造以來,它在地下沉睡2000年,直到清代翁樹培《古泉匯考》中劉燕庭附注曰:“道光戊申冬日,鮑子年孝廉自青門寄一拓本,文曰‘國寶金匱’,篆書,甚遒勁,亦當是漢魏六朝之別品,云陜西近時出土者。逾年已酉余歸京師,適蘇兆年自秦中寄售陳太史壽卿,壽卿以贈余,因附記之于此”。從文字和后來的拓片上看,這只是該錢的上半部。李佐賢《古泉匯》貞集無考品中,其附記曰:“國寶金匱錢,面背肉好,周廓,近于西安出土,為劉燕庭所得,曰國寶,似正用品,曰金匱,或取珍藏之義歟。”高煥文《談泉雜錄》曰:“國寶金匱,圓泉,古泉匯載之。今余君挺生收有一品,下連方座,中有篆書‘直萬’二字,制作精妙,青綠滿身,背無輪廓,據云以千金購得之,真世間之尤物也。余君謂是新莽所鑄,未知所本”。 直到民國八、九年間,國寶金匱值萬才顯露真容。當年,西安城西北隅楊家城(漢未央宮遺址)一鄉民掘土時發現‘國寶金匱’錢二枚,皆完好無損。此二品均賣予西安南院門的馬姓古董店。其中一枚由閆某帶至上海,售予張丹翁,復歸余挺生,最后為江南錢幣收藏大家張叔馴所得,據說張氏于解放前移居美國時已將此珍品帶走,至今下落不明。另一枚為清末曾任西安郵務長的英國人紐曼所得。1930年春天,錢幣學家張絅伯在上海參觀紐曼藏品,得以親睹此泉風采,商讓再三,方始成交。此后這枚珍泉歷經轉手,又為陳仁濤收藏,并在解放前夕隨其流落香港。50年代初,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過問下,經張絅伯先生周旋,我國政府以重金將其購回,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這樣珍貴的錢幣,一般人想目睹它的真容,都要到北京的歷史博物館中去瞻仰了。正當人們為世間還有這樣的孤品而感嘆時,2005年西安晚報和《收藏界》雜志相繼報道,西安地區又有出土發現,有無方座的圓錢,有數枚鑄造不精,尚有殘缺的“國寶金匱直萬”,還有國珍金匱五千。專家估計,還會有當千,當百等。而民間或個別博物館中也有零星收藏。2011保利秋季拍賣會上,一枚國寶金匱直萬,以115萬元人民幣成交,拔得中國歷代錢幣專場頭籌。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籠罩在國寶金匱值萬頭上的神秘面紗,會被層層揭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