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珍藏有一枚直徑27毫米,光背的“五行大布”,為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鑄造,亦是一種以一當十而與布泉、五銖并行的通行錢;而另一枚則是直徑25毫米,背面穿上鑄有旋蛇,下為神龜,左為北斗七星,右為利劍的“五行大布”花錢。兩枚幣面文的字體均為“玉箸篆”,制作尤為精美,該幣是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五行大布”的鑄行與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斗爭有著密切的關聯。史載:佛教自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后,發展極為迅速,但在北朝與晚唐時卻幾度遭受過滅頂之災。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后周世宗均先后四次掀起過大規模的禁佛、滅佛運動,佛教界稱之為“三武一宗之厄”或“三武一宗法難”。
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因皇家崇佛,致使當時的佛教興盛,全國寺廟有4萬余所,僧尼達300萬人之眾,占總人口的七分之一還多。當時頻發的爭戰使得國力衰微,加之蝗災、旱情等天時地理因素,致使國家土地和戶籍登記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賦稅得不到保證。當北周滅齊以后,為削弱佛教勢力,武帝便召五百大僧人入宮,宣布廢佛,下令僧尼還俗,并沒收了寺廟的全部財產和土地。
或許,由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學說,代表了的中國古老文化,且因其能相生相克,個中蘊含了樸素的自然唯物辯證法和豐富的哲理內涵,所以,當時朝廷對中國傳統的道教并不敵視,隨即,便鑄行了意味深長的“五行大布”錢。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龍鳳龜麟”乃“四靈”動物,然而,卻唯有龜是真實存在的。致于為何將龜蛇合體稱之為玄武,并視之為神奇靈物呢?《禮記•曲禮》中有云:“行前朱鳥而后玄武”;漢代蔡邕曰:“北方玄武,介蟲之長”;洪興祖補注:“玄武謂之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后漢書•王梁傳》中說:“玄武水神之名”;李賢為此又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漢代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四種動物的圖形,作紋飾來制瓦當極為流行,被稱之為“四靈紋”。尤其在民間對其的運用更是廣泛,主要表現在家用器皿,如:銅鏡、漆器等各種工藝品,以及石刻和建筑磚瓦的裝飾上。其中,青龍的方位是東,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這無疑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和對華夏文明的又一貢獻。
(兩枚五行大布之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