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上期B7版)
美國錢幣協(xié)會的定義是:錢幣學的精制,是指在為收藏者而生產(chǎn)的硬幣上,通過制造的手段而形成特殊表面或最終效果的工藝。常見為漂亮的精制表面。這些硬幣在造幣廠使用了特殊工藝。精心準備的模具,使所有細節(jié)清晰可見。模具底板經(jīng)高鏡面拋光。對特制餅坯采用低速壓印。每個硬幣均被緩慢和仔細壓印超過一次以上,以達到準確表達細節(jié)的效果。壓印完成后,每枚幣被都被從模具中小心取出而不能碰觸到其他硬幣。其結果是錢幣表面具有鏡面效果。
歸納起來,特制模具、準確表達細節(jié)、鏡面、特制餅坯、慢壓、多次壓印、無磕碰、針對收藏者特制和完美效果是精制幣的基本特制。請注意,定義沒有提及由模具噴砂而產(chǎn)生的凝霜效果,所以凝霜不是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有無凝霜不是判定是否精制的條件,但大多現(xiàn)代精制幣是有凝霜的。可以看出,美國錢幣協(xié)會對精制幣的定義和央行的介紹性描述大體一致,都有特制模具和餅坯、多次壓印完美效果的要求。區(qū)別也很明顯,為收藏特制在央行的描述里沒有出現(xiàn)。而凝霜則雙方完全相反。需要注意,錢幣學與評級幣的精制定義不是一個概念。錢幣學是定性的,評級是定量的,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評級公司就事論事,按自定的客觀標準區(qū)分,可以忽略錢幣本身的特點和發(fā)行背景。之所以要介紹美國錢幣協(xié)會的定義,一則美國流通幣收藏極為成熟,二則他們也曾遭遇過同樣的困擾,所以才研究出臺了精制幣的準確定義,對我們認識精制幣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所謂半精制就是在選材、工藝和制造過程控制等方面都遜色于精制幣,但總體又優(yōu)于普制幣的中間狀態(tài)產(chǎn)物。典型的有1980長城幣樣幣、宋慶齡誕辰和憲法紀念幣。“半精制幣”是一個很有創(chuàng)意的分類,但就其定義而言卻是非常模糊的。 “半精制”更像一個俗稱,而非準確的學術定義。半精制的概念在早期流通紀念幣中就出現(xiàn)了,也早于國內(nèi)接觸西方成熟錢幣收藏市場“類精制”概念的時間。
半精制幣的作為介于早期普制和精制幣之間的一個特殊品種,工藝和過程控制與精制幣相比都進行了大幅度的簡化。半精制由于采用了與精制幣和普制幣都不同的工藝,所以效果也特殊,屬于獨立品種。但由于鏡面效果差,細節(jié)表達不夠清晰,不符合央行解釋和國際通行標準,所以劃為精制幣范疇頗為牽強。半精制幣是歷史遺留,以后大概不會再有了。
目前多數(shù)愛好者認為類精制和半精制是一回事。搜索有關資料,沒有發(fā)現(xiàn)國際收藏界有半精制幣的定義或描述。如果符合前述定義的就是精制,反之為普制,沒有中間狀態(tài),即沒有半精制幣的類別。
有人會質(zhì)疑,評級幣中的PL(Proof –like)不就是半精制的意思嗎?精制幣,英文Proof-Like。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半精制對應的英文表達,理所當然地國外也有半精制的概念。從文字本意和實際案例看,我認為這個理解是不正確的。從字面上看,PL是類似、像和接近的意思。換言之,是像精制幣的普制幣,也就是說大類屬于普制,而不是精制幣。既然不是精制,也就沒有半精制的含義。類精制幣也可以有鏡面和凝霜效果,但非為收藏而特制。而且要求全鏡面,而非局部鏡面。實際案例中,國外評級也是指由于模具和非原廠制造原因導致的硬幣看上去想“像”精制幣,而非“是”。所以,國外沒有半精制概念。
綜上,央行的描述和國際通行標準對精制幣定義大體一致,差別在于央行要求凝霜效果而國際不要求,另外國際標準強調(diào)為收藏特制、鏡面和細節(jié)表達,這些在央行的描述沒有提及。央行的描述屬于介紹性質(zhì),不是準確定義。
所謂的半精制是可以作為獨立品種存在的,但不符合精制幣的基本定義,所以大類劃為精制幣非常牽強。類精制是帶精制效果的普制幣,不是精制幣,和國內(nèi)的半精制幣完全不是一碼事。
精制的新西藏紀念幣符合一切精制幣特征,所以不論評級結果如何,仍屬于精制幣。普制鄧小平誕辰紀念幣因為不符合專門為收藏者制造,無磕碰等精制幣基本條件,所以仍然是普制幣。希望本文有助于理解精制幣的內(nèi)涵,減少或避免在收藏分類上繼續(xù)遭遇困擾。歡迎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