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圣吳道子 須發飄如仙 |
發布日期:13-04-25 09:12:2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安首立 |
與所有關于吳道子的描述都不一樣,是一個身弱如柴的吳道子,是一個須飄如仙的吳道子。此吳道子非彼吳道子,它是有獨特個性的吳道子,也是有別樣風骨的吳道子。大銅章本身就是氣勢傲然的藝術門類,自然要打造一個完全有別于常態的吳道子。由此,“吳道子”大銅章,可圈可點。
畫壇上的吳道子,充滿神秘之感。畫史畫史尊稱其為“吳生”,但他自己改名為“道玄”。一個“玄”字,體現于畫風之中,又為他贏得“百代畫圣”之譽。大銅章塑造“吳道子”形象,也以“玄”為創作核心思路,或瘦弱臉形下巴尖長兩頰深凹,或腰帶非常規舞動狀如流云,或寬大衣袖呈喇叭狀的飄逸,外在形象,就如此仙風道骨。而其神情,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雙眼緊閉,茫茫天下,均在這一片黑色之中;兩手平伸,世間萬物,有什么不能入我筆下?而張揚的短須,隨下巴上翹平整上抬,更有獨一味“吳道子”的風范。至此,大銅章背景,或有或無,已經與畫面無關,即便有,也只是畫家博大精神世界,花花草草之細微點綴。相關文字介紹“須發飄逸,靈感飛揚,揮毫蓄勢,傲岸灑脫”,果然。 但點綴還是必須的,點綴是畫家精神與技藝層面的深度挖掘。這種挖掘,大銅章表述又具體表現于取材角度。同樣是傳世名作,但在題材上又呈強烈對比方式,并以畫家軀體一分為二,右,畫家面對之處,《八十七神仙卷》:神仙結伴朝謁天尊,身挾和風,腳踩祥云,一片歌舞升平;右,畫家背對之處,《地獄變相圖》:孽鏡臺鐵面高照,生前再榮耀再尊貴,也掩不住惡狀丑行。巨細不遺,明因識果。由此,畫家對辱與榮的認知,對惡與善的理解,對美與丑的看法,昭然若揭,一目了然。 《八十七神仙卷》大銅章表述,是在浮雕體積平面之上,淺刻暗暗線條,淡到不能再淡,只是看似有實則無的一點影子。冠世巨作《八十七神仙卷》,絹本水墨長卷,87位白描人物,交錯回旋,場面宏大。大銅章尺幅有限,也只能如此。另一幅《地獄變相圖》,則是局部寫意具象,此“寫意”,是浮雕層面的“寫意”,或半裸人物,或蓮花卷云,均為相對的概念塑造。但吳道子的勁怒筆力,陰怪變狀,仍有入木三分的深刻。 作為經典傳世之作,《八十七神仙卷》被認為是中國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可與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比肩,又“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徐悲鴻)。而《八十七神仙卷》的線條,又特別適合大銅章形態生動與細膩地轉換。也就是說,僅憑大銅章正面圖案蜻蜓點水式表露,遠遠不能觸及《八十七神仙卷》深層的藝術魅力。正因為如此,大銅章背面圖案,所有尺幅,均為《八十七神仙卷》獨占。但這個“獨”,又不是波瀾壯闊地展示,而是把筆墨重點分為兩路,一是動詞的“畫”,一是名詞的“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