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畫于古,道法自然——“畫圣-吳道子”大銅章賞析 |
發布日期:13-03-08 08:34:3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楊聽松 |
方寸之間,自有一個大世界。
觀賞沈陽造幣廠的“畫圣-吳道子”大銅章,有此感悟。 在中國藝術史上,有三位藝術家被戴上“圣”的桂冠:一位是書圣王羲之,一位是詩圣杜甫,還有一位被譽為畫圣,那就是唐代的吳道子。 品賞“畫圣-吳道子”大銅章,有兩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品賞其的“問畫于古”。吳道子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素有“吳帶當風”的美譽,他的人物繪畫更是“冠絕于世”。擅畫佛道人物,遠師南朝梁張僧繇,近學張孝師,筆跡磊落,勢狀雄峻,生動而有立體感。這枚以畫圣之人、作品于材的大銅章在藝術是與畫圣的品格風骨融為一體的,反映的不僅是吳道子的技與法,更有德品靈韻,這是欣賞品評這枚大銅章的第一要點。 大銅章正面圖案為唐代畫圣吳道子。其須發飄逸,靈感飛揚,揮毫蓄勢,傲岸灑脫;右上鈐“吳道子”、“畫圣”印章兩枚,底襯其經典線描作品《八十七神仙卷》,以道教神仙出行朝謁天尊為場景,描繪出眾神仙腳踏祥云,御風而行的仙境,令觀者頓生虔敬之心,頓悟 “吳帶當風”之神韻。左上為吳道子首創的壁畫《地獄變相圖》局部,“孽鏡臺”前,生前惡狀俱顯,巨細不遺,地獄慘狀曾令當時的長安觀者不寒而栗,皆明因識果,懼惡修善;大銅章背面圖案為吳道子的線描人物、蓮荷及祥云。僅寥寥幾筆,便將仙女的云髻峨峨,仙袂飄飄,儀態萬方之神采勾勒得栩栩如生。大銅章展示了“畫圣”吳道子六法俱全、萬象必盡的高超畫藝,代表著唐代白描與壁畫的最高水平,具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藝術韻律。 藝術的力量不在于畫面上的劍拔弩張,而在于作品中蘊涵的人品心態。中國古代傳統文人高士性多灑脫,崇尚清虛,寄情天地,以人物品藻,氣質風度為尚。在吳道子的畫中,他與現實的物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秉持人文主義的理想情懷,無論是在山水清音的沐懷暢神之中,還是在仙魔傳說的猙獰渺杳中,他都是通過這樣一種途徑,與山水共和,與神魔相交,陶冶性情,傾聽天道,這是中國傳統文人繪畫最大的精神內蘊與氣質特征,“畫圣-吳道子”大銅章在選擇作品題材、表現作品風格上,始終是以這個內蘊特征為核心,問畫于畫圣,問畫于古,也是問心于圣,這就是筆者所謂的第一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是“道法自然”。金屬的浮雕創作,取材于畫圣的作品,雖然有原作珠玉在前,但其實是一種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再創作。設計者和浮雕創作者必須超越現實物欲橫流的物質世界,去掉人欲、我執,潛心于內心世界的修煉,重新投射到畫圣當時的時代背景與人格品質中,這樣才能心境坦然、性情自出,心手相應,下刀如曲水流暢,順其自然,創作出我們熟悉的“畫圣吳道子”其人其畫,否則就是畫虎反類犬的不登大雅之堂之作。從這個角度而言,品賞“畫圣-吳道子”大銅章,刀鋒筆墨之間,少了幾分現時的社會功利性,想見是創作者依從自我的內心感受,進入畫圣的澄心意象,將筆墨變成靈性的筆墨,有所憑借地創造人間夢境,靈壑凈界,以及地獄變相。 但是與原作的飄逸灑脫,高古清勁相比,大銅章在藝術表現上似乎又多了幾分剛勁樸拙,畢竟紙墨與金屬浮雕在材質語言與氣質上還是存在根本性的差異。故這幾分不同,似乎又是創作不以畫圣的皴法為定式,而是獨出心機,建立金屬浮雕的藝術世界。那些飄逸靈動的人物花卉頓時變成飽滿突立的金屬塊面與線條,飄渺偉岸中還有幾分奇崛怪異,但并不令人覺得突兀,只不過是把畫圣的繪畫風骨更放大了幾分,但這個方法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研究的眼光去觀察畫圣其人其作,以敞開的靈性自在之心去應呼畫圣想要表現的自然與虛幻,畫圣的“自然”與創作者的“自然”互動呼應而內在地生成,從而融會于心,自立而成“畫圣-吳道子”大銅章,使得這枚大銅章從藝術表現上更為凝厚,賞之意無窮,讓人賞之自然隱入超現實的如真似幻夢境之中,這就是筆者所謂的第二重境界“道法自然”。 既有傳統筆墨的素養,又具有濃麗的金屬氣息,即仿古又勝古,兩重境界構成“畫圣-吳道子”大銅章在藝術境界上的超越,讓人忍不住擊節贊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