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筆者收藏了一枚奇特的“半兩”錢。該錢直徑2.45厘米,穿徑7.5厘米,厚度1.3毫米,重量2.73克。錢身輕薄,遍布入骨綠銹(如圖)。錢正面穿左右分列“半兩”二字,背面平夷。該錢與普通“半兩”錢不同之處在于:正面錢穿四周沒有內郭,但在錢體邊緣有外郭,這在“半兩”錢中較為少見。更為罕見的是,該錢正面“兩”字腹中間一豎特長,向上突出至上橫處,呈“雨”狀,即所謂的有頸“半兩”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廢除了六國復雜混亂的幣制,統一了貨幣,規定專門使用“半兩”錢。從此圓形方孔的銅錢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通貨,上下通行了二千余年。這容易給人錯誤的印象,以為“半兩”錢是秦始皇首先鑄造的。其實,早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就已經鑄造使用“半兩”錢了。司馬遷《史記》記載有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周天子賀秦國行錢的史事。建國以來,陜西、四川等地的戰國時期秦國遺址、墓葬中都發現有戰國“半兩”錢。
不僅戰國、秦國、秦朝鑄造“半兩”錢,西漢初年,沿襲秦制,仍舊鑄造使用“半兩”錢。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王朝后,政府曾下放鑄幣權,“更令民鑄錢”,允許民間自由鑄造輕薄的“半兩”莢錢,沒有標準、沒有規范,導致流通貨幣迅速減重,引起市場流通混亂。高后呂雉時開鑄重八銖的“半兩”錢。高后六年又下令更鑄五分“半兩”錢,即重量只有五分之一半兩(十二銖)的“半兩”錢。漢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年)下令整頓幣制,改行四銖“半兩”錢。《史記•平準書》記載:“乃更鑄四銖錢,其文仍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故吳,諸侯也,以即山鑄錢,富垺天子,其后率以叛逆。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故吳、鄧氏錢布天下。” 漢文帝時中央政府的鑄幣政策是,由中央政府規定鑄幣的形制,但這只解決了鑄幣的標準化、規范化問題,并未將貨幣鑄造權收歸壟斷于中央政府,仍延續了漢初以來的放任民間鑄幣的政策。武帝初年也鑄行四銖“半兩”錢。直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才最終廢止“半兩”錢,鑄行“五銖”錢。
由于“半兩”錢鑄造歷經戰國、秦、漢三個時期,不同時期、不同地方鑄造的錢幣形制、大小、輕重都不相同,因此存世的“半兩”錢種類繁多,版別復雜。“半兩”錢早有“千錢千面”之譽,對其進行區分斷代,殊為不易。錢幣學界前輩專家丁福保先生曾經感嘆說:半兩錢“品類甚多,已不能辨識孰為官鑄,孰為吳、鄧矣!”
目前錢幣學界一般認為秦以前的“半兩”錢較為厚重,直徑大多數在3厘米以上,重量在3.5克—6克左右,其余的為漢代“半兩”錢。但漢代“半兩”錢仍有很多種類,如高祖“半兩”莢錢、高后八銖“半兩”、五分“半兩”、文帝四銖“半兩”錢、武帝四銖“半兩”錢等等。其豐富多彩版別的鑄造背景、鑄造地域、官鑄或民間私鑄等信息均不見于史籍記載,仍然需要錢幣收藏者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有郭有頸半兩(背)
有郭有頸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