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中國打制幣——70年前的常臨幣 |
發布日期:13-10-31 08:34:1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許曄潔 |
世界上的貨幣分為東西兩個大系。歷史上,西方貨幣以金銀銅為主要幣材,幣面以圖案為主。① 公元前7世紀小亞細亞的西部古國——呂底亞(今土耳其西部)出現為金銀合金、不規則形,重量為0.2克到17.2克不等,動物圖案為主。傳入希臘之后,得到了飛速發展,伴隨著希臘王朝的崛起,希臘錢幣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古風時期(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80年波斯戰爭開始)、古典時期(公元前480-公元前323年)、泛希臘時期(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圖案大致以神祇、英雄、君王,以打壓法制幣為主,也有少量鑄幣。自此,這一設計開始較為普遍流傳開來,羅馬帝國、西歐、拜占庭、君士坦丁、薩珊王朝,都從古希臘錢幣發展而來的西方貨幣體系。② 東方貨幣以中國為代表,以銅鐵等廉價金屬為主。初始以海貝殼作為計價貨幣(公元四千年前)至后發展以生產工具象形青銅澆鑄幣、泥范或石范,錢幣大多數不同樣,幣面一般只有文字,很少有圖案。自秦統一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后,以外圓內方的方孔錢為其基本樣式,延傳兩千多年,并影響周邊越南(安南)、日本(琉球)、朝鮮(高麗)等幾百年。 一、中國錢幣最早的打制幣: 戰國時期,《管子•國蓄》稱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公元475年-221年楚國鑄造的黃金貨幣“郢爰”,這詞由方濬益《綴遺齋彝器考釋》首先釋出,另有“陳爰”、“專鍰”等、“金狀如印”、“金版”。③ 這里使用了鑄造兩字。另戰國時期,正面鈴印“郢爰”陰陽二字,極少陽文與圓形篆體印記略有大小,每方重10-17克(610克,54方)。④ 這里使用了鈴印兩字。細觀單枚、多枚,大版“郢爰”有實物、有照片,大多以方框為界,大致等同,字體筆劃近似,框外余留部分有多有少并不劃一。如果說澆鑄的話,這些特征是不應該有的,與同時代的錢幣對比,是找不到相同點這么多的特征的,當時鑄造還處于泥范階段,“郢爰”金鈑一方,安徽壽州出土,重八公分強,質黃金,色淡黃微赤,該古金沙也。面陰文“郢爰”二字,有框環之,似打印所成。漁人處得一餅,言得于淮水凡重七兩余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紋理分明。⑤ 這里使用了似打印所成。是否有另一種可能先鑄造金版,然后鈴印敲擊,當時已有古璽的存在(即章的通稱),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時期,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都出于鑄造。個人認為“郢爰”等金版部分是由先鑄造印戳和金版,后用印戳敲擊金版而成。郢為地名,爰為記重,一爰約為十二銖。 二、西藏銀幣中的打制幣: 藏尼銀錢戰爭糾紛后,乾隆三十六年(1791年)發布上諭,設爐制錢。中國真正的官鑄流通銀幣(打制幣、機制幣)始于1792年清乾隆時期的“乾隆寶藏”。該幣分三品,大者重一錢五分,中者重一錢,小者重五分,只限西藏流通。(章噶銀幣名為九松西阿)嘉慶寶藏,道光寶藏都有鑄造,1840年改鑄“甘丹頗章”,至宣統元年(1909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拉薩城北札什辦一水動力機器造幣廠。⑥ 西藏早期銀幣大多數為薄片,厚度在1-1.35毫米,字體較峻深,圓不夠規格,雙面有藏漢文字,此種打制幣也借助較大重力壓制。 三、新疆銀幣中的打制幣: 新疆最早回文天罡銀幣記載始于清嘉慶同治年間。光緒年間左宗棠入疆后鑄有一錢、五分兩種幣值銀幣,字體纖細,外形極不規則,較厚似銀課子。這時打制工藝似手工打制。光緒十六年(1890年)鑄一種正面鑄滿、漢、回三種文字的銀幣,統稱“三體文”,背面為龍圖。從這枚錢開始可以看到新疆銀幣有原始水力壓制的痕跡。書中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省城迪化水磨溝機器局開始機制幣湘平錢系列、清代末年民國初年可見餉銀系列。 四、現存最近的打造幣: 走訪常臨幣發行者和制作者,其中有楊橋鎮的魏坤壽,他是常臨幣的發行者,因市場缺乏找零,他請丁家塘的銅匠韓費榮制作臨時流通幣。⑦ 當年制作過代用幣的還有在常州城內雙桂坊的正黨寺開設銀匠作坊的姚鶴聲、姚椿桂父子,姚氏作坊用客師七、八人,加工金銀首飾,1939年起兩、三年時間內,武進、江陰一帶鄉下商店的老板到姚氏作坊加工代用銅幣銅籌的頗多,生意興旺。銅元代用幣幣模約6-7厘米見方,厚約2厘米,制作時將舊銅元放在刻有代用幣圖案的模芯,用手錘敲擊。敲是有技巧的,第一錘一定要使幣胚“咬牢”幣模,憑經驗和感覺敲制成形后,用手指捏牢幣模在鐵砧輕敲幾下,或用手錘敲擊幣模的任一角,幣即“跳”出。然后在背面敲上號碼、店名或發行者姓名,即完成成品。如數量較多,時間較緊,幣模可以多配幾副,多人同時敲制。常州城里制作金屬代用幣最多最好的要數府直街謝元大開設的徽章店,謝家工坊較大,用客師十五、六人,有手搖臺鉆、腳檔沖床、腳踏車床等多種設備。⑧ 常臨幣大多是手工制作,也有少部分有機械加工和純機械制作的。 在中國五千年錢幣歷史長河中,不同澆鑄造幣延續了兩千多年,機械造幣也僅有不到130年的時間;打造幣在不同區域產生的時間也長短不一,所產生的原因也不盡相同。西方貨幣體系中17世紀前早期的造幣法為什么在東方貨幣體系中近代貨幣又重新得以運用呢?我們從西方打制幣圖中可以制坯、修剪、稱重、錘制的過程。錘制打制幣也是有一定先進的地方:幣材金屬相對統一,重量相對穩定,圖案相對劃一,與機制幣明顯的區別在于外圓的規整度及邊齒的處理,西藏、新疆部分銀幣所有特征都符合錘制幣,常臨幣表面看和機制幣近似,原因在于他使用了機制幣的幣坯。中國錢幣制造從澆鑄一步進入機制幣得益于維護國家幣權政府支持和可觀的利益。錘制幣根據各地方政府經濟技術,因陋就簡,常臨幣在政權、經濟管理空白中為挽救地方經濟順暢,民間自發救市的應急手段,卻留給后人研究當時經濟活動的有力佐證,又給中國錢幣史留下一朵奇葩。也算作錢幣制造過程中一段插曲,給錢幣收藏者多一種欣賞。 注釋: ①中國近代機制幣,孫鳴嘀,《中國金幣》增刊2011.2期。 ②貴金屬紀念幣歷史淵源初探,邵志軍,《中國金幣》增刊2011.2期。 ③《簡明古錢辭典》,孫仲江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簡明古錢辭典》,高漢明編著,江蘇古籍出版社。 ⑤《郢爰金》,羅沐園,《泉幣》第十七期,中國泉幣學社。 ⑥《西藏地方貨幣史》,肖懷遠著,民族出版社。 ⑦訪地方幣發行者魏坤壽先生,丁留榮,《常州錢幣研究》。 ⑧武進地區代用幣的制作工藝,張國民,《常州錢幣收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