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聲聲,由遠而近。隨著2014中國農歷甲午馬年的即將來臨,各種不同材質、不同造型、不同風格的馬年紀念品應運而生,華夏大地呈現一派人歡馬叫的景象。
在異彩紛呈的藝術品中,一款不起眼的銀質紀念章,引來了人們的贊賞之聲,這便是沈陽造幣廠推出的“馬到成功”小銀章。該產品直徑45mm,重量80克,相對大銅(銀)來說,堪稱一位可親可愛的“小兄弟”。
“馬到成功”小銀章工藝精致、玲瓏透剔,蘊含豐富的中國吉祥文化精粹,寄托了人們對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勇敢頑強的進取精神。
在遠古時代,馬是先民敬崇的神靈,與龍圖騰有很深的淵源。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龍馬”,將馬與龍合而為一,是一種形狀象龍、出沒于波濤的駿馬。相傳有龍馬負圖出于黃河,伏羲據此畫八卦、定乾坤,所以歷來都將駿馬稱為“龍駒”。在漫長的游牧、農耕社會,馬是“六畜”(馬、牛、羊、雞、犬、豬)之首,是人類忠誠的伙伴,無言的朋友,與人類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馬的功績不僅表現于戰爭,更多反映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狩獵、探險、交通運輸、體育競技等。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凡305篇,其中言及馬者,就有51篇。如《詩經•小雅》中的“吉日庚午,既差我馬”,表明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十二生肖之一的“午馬”,便已成為文明、吉祥的象征。
“馬到成功”小銀章的正面,為“馬到成功”4個充滿動感的行草字體,外環鑲嵌5只蝙蝠及祥云紋和海浪紋,寓意甲午馬年,五福臨門,旗開得勝,馬到成功。“馬到成功”這一成語,據說是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的首創,指戰馬一到,立即成功。因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快成為民眾最喜歡使用的吉祥用語,廣泛適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學業、事業、財富到愛情、婚姻等,祝福他人,勉勵自己。
“馬到成功”小銀章的背面主圖,是一匹朝氣蓬勃、氣宇軒昂的天馬,似乎剛從神話世界駕著祥云飛來,前蹄騰空,后蹄向下,俯首驚看富國裕民的神州大地,最后落在一尊象征財富的元寶之上。在古老的傳說中,天馬是一種靈異之獸。據《山海經》記載:“又東北二百里,曰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可見天馬屬于神獸,出身高貴,所居之山盡是名貴的金玉、美麗的文石。盡管天馬“獨來獨往”,遙不可及,但最終還是從神話中奔馳而來,在國人無限美好的想象中,找到了歸宿。
小銀章的設計,凝聚了中國民俗文化和生肖文化的精粹元素,特別是天馬的造型,簡潔明快,生動活潑,極富裝飾美感,頗有可圈可點之處。馬鬃、馬尾的描繪,線條粗放,精于概括,不求形似,重在寫意,生動地表現了天馬的雄健之勢和活力之美。設計者還別出心裁地在天馬鬃毛之間穿插幾朵小小的祥云,增加變化,充滿情趣。天馬臀部的太陽紋,既是裝飾,又別有寓意,將遠古先民的太陽神崇拜與天馬聯系起來,古韻悠悠,增強了神秘之感。馬身及飛翼,以美麗神奇的九瓣菊裝飾點綴,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馬籠頭、馬鞍、馬蹄,布滿原始的回形紋(云雷紋),象征與太陽共生。
“馬到成功”小銀章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將天馬設計成一匹小馬駒,天趣盎然,充滿靈性,眼神中流露出向往人間、向往未來的憧憬。設計者筆下的天馬,既非飛翔于天、獨來獨往的神獸,又非貼近現實、氣勢豪邁的良驥,從頭到腳,洋溢著濃濃的民俗風情,透露出平凡天真、至誠至善的親和力。尤其是小小的飛翼,只是一種象征,一種裝飾,一種勾起人們天馬行空般想象的符號,一種詮釋“馬到成功”的情趣。
從天馬到“馬到成功”,神話與現實并非“風馬牛不相及”,而是一個美麗的中國夢。“馬到成功”,不僅僅是一種吉祥祝愿,更應該是一種激勵和鞭策。因為世界上凡“馬到成功”者,都必須具備堅定不移的信念,勇于進取的精神,經過千錘百煉的努力,才能所向披靡,一往無前,穩操勝券,馬到成功。這也許便是設計者給每一位收藏者留下的“潛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