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鈔中的漢字文化(一) |
發布日期:13-10-28 08:36:0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冬日雪狼 |
漢字,記錄漢語的文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中國、日本、朝鮮、韓國、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是上古時代由漢族人所發明并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而在世界近現代紙鈔范圍內,漢字在紙鈔中出現的頻率也是非常之大,所體現的文化氣息也各有不同。 一、漢字在近現代世界紙鈔中的應用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 1、人民幣中的漢文字 漢字是中國的唯一官方文字,也是中國漢民族文化的結晶,是漢字的發源地。故此,國內歷朝歷代紙鈔中均已漢字為主體文字。即便在歷史上曾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中,貨幣上所使用的文字也是漢字與少數民族文字同時存在。 民國時期,因受西方文化影響,以及很多鈔票由國外印鈔公司代為印刷,因此在鈔票中多數以中文和英文共同書寫鈔票內容。一九四九年建國后,我國的人民幣便統一使用漢字作為鈔票中主要文字。后來逐步加入漢語拼音文字以及少數民族文字等。但自始至終漢文字是我國人民幣所使用文字中的主要文字。 人民幣中的漢字字體第一套為楷書為主,第二套、第四套人民幣以張黑女魏碑體為主,第三套、第五套人民幣以宋體印刷體為主要字體。 2、港幣中的漢字應用 香港,曾經是中國南方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至鴉片戰爭開始通過沒落的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給英國作為殖民地開始,香港這個地方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百年滄桑,盡管經過了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也經過了短暫的日本人殖民,最終與一九九七年回歸祖國懷抱,香港地區不論哪家銀行所發行的港幣中也都會有漢字的身影,即便是在早期香港的一些發鈔銀行發行的幾乎全都是英文的香港鈔票中也依然可以找到少量漢字的蹤影。 近幾十年的港幣中,漢字在港幣中所使用的比例也逐漸增多,從六七十年代港幣中只有行名和面值用漢字書寫其他文字都是英文書寫到后來的中英文各占一半,到如今漢字占為主體的演變過程,可以說漢字的普遍使用依舊是被民眾所認知的。 拿一張1979年的香港渣打銀行壹仟圓港幣為例,其中鈔票正背面均只有兩處漢字,一處為行名“香港渣打銀行”另一處為面值“壹仟圓”,總計4處漢字。再看1997年的香港渣打銀行壹仟圓港幣,在和1979年相比,鈔票背面多了一處面額漢字“壹仟圓”,總計漢字5處。接下來的2003年版渣打銀行港幣壹仟圓,除了前面所說的幾處之外,還增加了“一八五九年在香港成立憑票即付”、“承董事會命 二零零三年七月一日”、“財務總監”、“董事”等多處漢字,可以說只要有一句英文,就可以找到它對應的漢字。 3、澳門鈔票中的漢字 澳門,曾經被葡萄牙國殖民百余年,盡管經過400多年歐洲文明的洗禮,漢字也依舊是澳門當地所使用的主要文字。而澳門幣中的漢字也同樣占據了至少50%的地位。從早先的大西洋銀行所發行的以葡文為主的澳門幣開始,到如今由中國銀行和大西洋銀行發行的澳門幣中,漢字所占的比例也是逐漸提高的。從曾經只有行名和面額有漢字到如今幾乎每一句葡文都可以找到相同意義的漢字。尤其以中國銀行所發行的澳門幣更為顯著。 4、新臺幣中的漢字 臺灣地區紙鈔,在日占臺灣時期,臺灣地區鈔票由日本設計印刷并發行,鈔票上多以漢字為主,個別有少量日文存在。自國民黨戰敗退居臺灣后,臺灣貨幣由臺灣銀行代為發行,而貨幣主體文字均為漢字。僅有少量行名、面額數字以漢字和英文共同標注。如今流通版的新臺幣更是以純楷體中文書寫。 (二)日本國 日本,一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缺不敢于面對和承認歷史的國家,日本的文字同樣也是深受影響,以至于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日文依舊可以感覺到漢字文化的身影。即便是平假名和片假名也基本是草體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日本古錢幣和中國幾乎沒有區別,均是方孔圓錢,漢字書寫“某某通寶”。近代日本發行紙鈔后,同樣以大量日本漢字書寫鈔票文字和有關法律條款。直到今日,流通版的日元中依舊使用著日本漢字。盡管文字不多,筆畫中也稍微有差異,但相信中國人看起來也都并不陌生,不論是行名國名還是面額文字,就連印刷單位也是完全可以看得懂的。 (三)大韓民國 朝鮮半島上曾經廣為使用漢字,尤其是上層社會更以使用漢字為榮,官方的文獻典籍也均已漢字記錄,直至世宗大王時代,為了方便民眾識別記錄,才逐漸創造了諺文。而起初這種長相怪異的文字是不被廣泛認同的,甚至他們覺得用這樣丑陋的文字如果被中國人知道了會被嘲笑。后來隨著日本占領朝鮮半島,對文化的侵略開始,逐步會發現諺文和漢字也如同當今日文一樣,經常夾雜使用,后來日文也有混入其中,在朝鮮半島日本政權所發行的鈔票中可以看到中文、諺文和日文的蹤影。二十世紀以來,朝鮮半島上的人民才逐漸意識到民族文化,也就是這樣,諺文才被更廣泛的使用起來。后來不同的統治者對漢字的態度也不同,也便出現了韓國多次廢除使用漢字又多次恢復使用漢字。 現在的韓國在漢字的使用上要比日本少得多,但自上世紀中葉歷任統治者計劃徹底去除漢字化到后來逐步恢復使用部分漢字,可以說漢字在韓國還是比較糾結的。在韓國近現代紙鈔上,漢字還是曾多次出現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印有李承晚頭像的各類韓國紙鈔中,漢字是韓元上使用的只要文字,不論是券名、行名還是面額數字,連印章的文字也都是漢字,在鈔票中幾乎找不到韓國本土諺文的出現。自六十年代新一版鈔票發行漢字才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韓國本土文字——諺文,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韓文。但此時的貨幣中也并非完全被韓文所取代,鈔票的印章中依舊可以看到“總裁之印”四個篆體漢字。從1962年發行的背面印有慶會樓壹佰圓鈔票開始,漢字才算比較徹底的消失在韓國紙鈔中。不過盡管如此,目前流通版中的韓國鈔票還是可以找到漢字蹤影的。比如流通版韓國銀行1000元,正面中央底紋的樓閣牌匾中可以看到漢字“明倫堂”,而在流通版韓國銀行5000元中正面中央底紋樓閣牌匾中也可以看到“烏竹軒”、“夢龍室”等漢字。 (四)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可以說是去除漢字化做的比較徹底的國家,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去除漢字化,時至今日朝鮮的各大官方文字中均找不到漢字的蹤影。但早期朝鮮紙幣中漢字還是大量存在的,最為突出的就是朝鮮1947年版貨幣中,基本主體文字就是漢字,僅有少部分文字以諺文標記。 (五)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越南曾經一直是使用漢字的國家,知道后來法國殖民越南,越南語言逐漸才用法文字母來標記。但四五十年代中的越南紙鈔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漢字蹤跡的。那個時期的越南盾中均是以法文形式越南文字和漢字共同標記鈔票的國名和面值的。直到后來,越南盾才去掉漢字,和今天看到的越南盾沒什么兩樣了。 (六)泰王國 泰國紙鈔中只有二十世紀初期的紙鈔中印有少量漢字,如1902年暹羅銀行發行的壹佰銖紙幣上,鈔票左側便印有漢字“暹羅國銀壹佰銖”,而這里的“暹羅”便是泰國的古稱,暹羅國便是如今泰國的意思了。這版鈔票也曾被印刷在泰國銀行在2002年發行的“泰國發行貨幣100周年紀念鈔”的背面紙上。 (七)東帝汶 東帝汶曾經被多次殖民過的國家,直至2002年才正式成立了今天的獨立自主的國家。而在早先葡屬時期,有葡萄牙大西洋銀行所發行的東帝汶鈔票中,可以看見大量的中文存在。包括行名、面值等等。因為同系大西洋銀行所發行的同一時期鈔票,因此看起來也有很多澳門鈔票的感覺。 (八)新加坡 新加坡人口中約有74.1%為華人,而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包括四種,即馬來語、漢語、英語和泰米爾語,也正因為此,在新加坡的紙鈔中也是有漢字的一席之地。最初的花版新加坡元中并沒有漢字身影,自后來在鈔票上加蓋了簽署人名章之后,漢字才逐漸的體現在新加坡鈔票上,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船板新加坡元的發行,鈔票上也出現了中文國名——新加坡,同時在鈔票簽署人的名章之內依舊可以看到篆體漢字。 (九)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早在蘇維埃政權成立的初期,在1919年印制了一種蘇俄政府的“結算票”,作為代用幣。1919年蘇俄政府發行的“結算票”有10000盧布、5000盧布、1000盧布、500盧布、250盧布、100盧布、60盧布、30盧布、15盧布、5盧布、3盧布、2盧布、1盧布共13種面值,其中最為特殊的是,在10000盧布、5000盧布、1000盧布、500盧布、250盧布、100盧布6種面值的紙鈔背面均印有中文“全方貧工之聯合”這句話,并在1921年發行的10000盧布和5000盧布2種面值的紙鈔背面也印有中文“全方貧工之聯合”這句話。而“全方貧工之聯合”這句話的意思是全世界各方貧苦勞工的聯合,其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12月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另一種譯文。而 這句話也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阿拉伯文,加上俄文共七種世界文字印在紙鈔上。這也許是唯一批印有中文的蘇俄鈔票吧! (十)法屬印度支那 法屬印度支那,又稱法屬東洋,是法蘭西殖民地在東南亞的一部分,實行聯邦制,其組成包括今越南、老撾和柬埔寨三國,兼領從大清帝國手上獲得的廣州灣(今中國廣東省湛江市中心城區)租界,首府位于河內。而從十九世紀末到上世紀中葉所發行的鈔票上我們基本都可以看到用漢字書寫的行名:“東方匯理銀行”以及面額漢字。特殊的時代烙印,記錄著一段特殊的歷史。 二、漢字的字體在紙鈔中的使用 (一)真書 真書也叫楷書、正楷、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也是我們日常書寫中比較標準正統的字體。 在鈔票中我們可以隨處可見楷書蹤跡。如第一套人民幣中的漢字,多以標準的正楷體書寫,筆法有力,中規中矩。由中國銀行所發行的港幣、澳門幣中,除行名和部分貨幣面額以外的漢字部分也基本是以正楷體作為其基本字體。臺灣新臺幣是楷書使用最為廣泛的,幾乎所有的漢字均已楷體書寫。 (二)草書 草書,是為了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于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由于草書書寫和辨認上對于大多數不了解書寫其章法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困難,因此,現代鈔票中主要文字里還是很少有草書出現。據筆者統計,在日本銀行2000年發行的“弐千円”日元鈔票中可以找到草書蹤跡,但這里的草書并非完全是中文書法中的草書,而是摻有了日文書法,但歸納起來也應該算作草書范疇吧。 (三)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在人民幣上的使用并不多見,在現代日元以及過去的韓元中隸書更為多見。或許是和日本有喜歡使用隸書字體有關。也正是因為此,很多日本殖民時期所發行的偽幣中也同樣有隸書字體的存在。如蒙疆銀行、臺灣銀行券等。 (四)篆書 篆體,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 如今篆體更多用于書法交流或者在印章中出現。如現今的人民幣、新臺幣、新加坡元、日元等紙鈔上的印章中,依舊以中國漢字篆體字為主要載體。 (五)宋體字 宋體,是在中國宋朝發明的一種漢字印刷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于白體,常用于書籍、雜志、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因從明朝傳入日本,而又稱為明體、明朝體。宋體字在鈔票應用廣泛,如香港匯豐銀行流通版港幣行名、面額漢字等多為標準的宋體字。 (六)現代字體 信息時代,隨著各種計算機字體的廣泛應用,鈔票也不例外,很多鈔票中的漢字已經開始使用現代的新字體,給人以新的視覺效果。如大西洋銀行所發行的流通版澳門幣中,所使用的POP字體,即 Point of purchase賣點廣告字體。 三、鈔票中的漢字書法 (一)人民幣上的書法藝術 漢字書法源于中國,是千百年來漢字書法藝術的結晶,彰顯漢字魅力,不僅是通過單純字架結構排列有序,同時字與字之間的章法也格外重要。而漢字書法在貨幣上的應用也是有的。我國古代王莽新朝時代鑄幣上的篆體書法,北宋末年徽宗趙佶的瘦金體書法均在錢文上有所體現,幾百年過去其經典程度依舊廣為流傳。 人民幣上的書法藝術更多的或許是由第二套人民幣開始所使用的新行名和面值漢字等。該套人民幣上的文字系由時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編輯處參事、研究員馬文蔚先生所書寫。馬文蔚先生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力足豐潤,為漢隸和魏碑的變體,典雅和諧,剛柔并濟。直到現在中國人民銀行的行名標準字體依舊是由馬先生所書字體。而人民幣上盡管已將繁體字改為簡體,但字體風格也依舊是馬先生所書的張黑女魏碑體。 (二)港澳臺紙鈔中漢字魅力 香港、澳門、臺灣鈔票上雖然均有漢文字,但由于其歷史背景不同,漢字書寫出的效果也不盡相同。 由于香港、澳門地區是受西方國家殖民,且鈔票由殖民統治者設計并印刷,因此上面的漢字如果按照中國傳統書法的審美觀點去查看時會感到其并不美麗。而正是這種怪怪的感覺,也使得港澳鈔票上的漢字別有風味。而近年來的港澳鈔票均使用了標準的印刷字體,這種怪怪的風格也已不復存在了。 臺灣地區的早期新臺幣由退居臺灣的國民政府印刷設計并發行,也就是說實際上就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印制發行的,因此漢字在美觀程度上要照比香港和澳門地區紙鈔上的文字美觀許多。盡管多年來,新臺幣鈔票上始終堅持以正楷體為標準書體,但其中也不乏精品,結構緊湊、橫平豎直,中規中矩中一樣可以感受漢字的魅力。 (三)日本鈔票中的漢字書法 日本因自古受中華文化之影響,因此對于漢字書法的掌握和應用可以說是非常獨到也非常漂亮的。日本鈔票喜歡使用隸書字體,因此在更多時候,日元紙鈔上多以漂亮的隸書書寫紙鈔上主要的文字。 (四)其他外國紙鈔中的漢文字 縱觀近百年來,在國內外各個地區,不論是主權國家還是殖民地,漢字的使用還是非常廣泛的。而作為并非以漢字為主要文字使用的國家和地區,漢字書寫出的美感也是相對差一些的,中國周邊國家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總體還是不錯,而西方國家殖民統治者所發行鈔票上的文字相對就差一些,看起來也古怪一些。 四、鈔票上的名人墨寶——郭沫若先生為中國銀行題寫行名 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著手將大清戶部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1912年2月5日,中國銀行正式成立,在短短的幾年間,就有南京、天津、武漢等幾十家分行成立。最初,中國行牌用字很不規范,后由國民黨政府元老蔡延愷為中國銀行題寫新行牌,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后。 1955年,中國銀行倫敦分行由于業務發展需要,在當地又購置了一座新的辦公大樓,在新辦公大樓啟用前,倫敦分行希望總行管理處能夠在國內請人題寫新的行牌,以一種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中國銀行的對外形象。于是,總行派人請北京的幾位書法家書寫了幾種字體,請時任中國銀行董事長的南漢宸最后核定。南董事長看后覺得都不太滿意。提出由他請郭沫若先生為中國銀行題寫行名。不久,南漢宸與郭沫若一同出國訪問,在出訪期間,南漢宸向郭老提出了為中國銀行寫行牌的要求,郭老欣然應允。 回國后不久,郭沫若派人送來兩份寫好的題字,“中國銀行”四個字分別題寫在四張宣紙上,供中國銀行選用,從此,蒼勁、飄逸的“中國銀行”四個大字誕生了,并一直沿用至今,為中國銀行的形象增添了光彩。郭沫若先生所書寫的“中國銀行”四個字極富變化,粗筆不臃腫,堅實如柱,細筆不柔弱,瘦勁通神,字字精到,有大氣磅礴、力重千鈞之勢。 五、鈔票中的簡體字與繁體字 (一)中國的簡體字和繁體字 漢字的簡化,是一種趨勢,是把文字由繁變簡的一個過程,使得在書寫過程中能夠更方便快捷的使用,同時不影響漢字的美觀度和辨認度。我國古代已經有少部分漢字逐步在使用中簡化。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簡化字主要是建國后的幾次文字簡化改革后的成果。而在過度時期,我過人民幣鈔票中既有繁體字存在也有簡體字存在,有的鈔票中也有繁簡字體同時存在,也有的鈔票使用的是過度時期的舊體字,如今看來或許并非是標準的漢字。 第一套人民幣主要使用的是標準的楷體繁體文字,而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幣中所使用的“貳”字可以說就是由繁體到簡體的“過度字體”也可以說是一種異體字,“貮”并非我們日常所說的繁體“貳”也并非是香港常使用的“弍”。這也體現了書法的一些隨性。 (二)日本簡體字和繁體字 日本文字主要是借鑒中國漢字加以修改而成,即便本土的平假名片假名也基本是由草體的漢字偏旁部首組成,因此在日本可以時常看到大批量的漢字,盡管讀音不同,但所表達的意思基本上還是差不多的。在日元中所使用的日本漢字,同樣也存在簡體與繁體。最直接的就是日元中的“円”字(同“圓”),在早期的日元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書寫貨幣單位的時候,多以隸書“圓”書寫,包括日本殖民地區如韓國、朝鮮、臺灣、以及在國內發行的偽幣中,均寫作“圓”,而從日本昭和二十五年所發行的日本銀行券B號券圣德太子千円開始,“圓”字就改為了“円”,而這個類似于漢字“丹”的文字,就是日本“圓”的簡化字,時至今日,日元紙鈔中的貨幣單位依舊寫作“円”。類似如此在紙鈔中所使用的簡化字還有壹萬元中的“壹”字,在日本漢字中“壹”常寫作“壱”,也就是這樣,日元中的10000元大鈔便寫作了“壱萬円”。 (三)其他簡體字、繁體字及異體字 其他繁簡字體這里主要是相對于內地不經常使用的漢字字形以及一些舊體字。這樣的實例使用在紙鈔中的情況多見于港澳臺地區,因為國內的漢字簡化和字體字形變化較大,而相比港澳臺地區來說,那里的文字更為傳統一些,也就出現了一些舊字體或者內地不常使用的漢字字形。 例如,中國銀行所發行的1995年版的澳門幣中,澳門的“澳”字和澳門幣中的“幣”字,均使用的是舊字體。即澳門的“澳”字,右上部里面是類似“采”字而不是現在的“米”。而“幣”字的前兩筆書寫方向和如今不一致。 再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1986-1992年所發行的港幣貳拾圓券中,面值漢字寫作“弍拾圓”,這里的“弍”字事實上在內地使用的頻率并不高,即便是財會領域書寫大寫數字時也多使用“貳”而不使用“弍”。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根,它充滿靈性,是很有意味的一種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有她獨立的意義,而每個漢字的每一筆也都有他固定的章法。漢字,擁有著千百年悠久歷史的漢語言民族文字,她承載的歷史是任何語言文字都無法比擬的,正是因為此,漢字才有著她獨有的魅力。也正是這樣,隨著漢語、漢字、漢文化的普及,才使得如今更多的外國友人學習漢語和使用漢字。在尺寸并不算大的鈔票上,除了絢麗的圖文,是漢字記錄了一段又一段的歷史,也是漢字傳承和延續著中華文化的精髓。由于筆者水平有限,文中難免存有疏漏,還望大家批評補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