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藏品,章的比例極少,不是不喜歡,而是無暇無力進行系列收藏,只能偶爾買點自己喜歡的賞樂,所以,唯有雙手合什,恭祝章友們在藏章過程中心曠神怡。但當我看到中國古典園林之頤和園銀章時,不禁心生漣漪,凝視良久,頓有此生與其相伴之渴望。
園林起源于人類對神話仙境的向往,發展于人性對美學的認識、探索和應用,希望通過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來營造理想的生活環境。18世紀前,世界的園林,已按照不同風格,形成了中國、波斯灣、歐洲三大體系。中國的園林,享譽世界。頤和園,集民族文化之大成,薈萃中華山水、建筑之精華,在中外園林中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文化藝術杰作。
這章兩枚一套,每枚2盎司,分別為長廊和諧趣園,前者宜遠眺,后者宜近觀。
作者以清新的思維、寬闊的視角、美觀的布局、流暢的線條、精湛的工藝制作而成,方寸之間,刻千里之景,咫尺之圖,訴悠悠光陰。無聲中隱藏歷史驚雷,平靜里蘊含歲月坎坷,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激起思考的波瀾。
長廊一章,遠山如島,近水似鏡,山與水相連,園與橋相通,歸帆點點,綠柳依依,猶如天上仙境;諧趣園一章,凝神細品,一山一石皆是畫,一樓一亭已成詩,廊、臺吟風月,堂、軒抒柔情,人與物語,妙趣橫生。
此套章是中國第一枚雙凹面章,第一枚同系列同品種同圖案,硫化章的圖案為180度背逆……
這些新穎工藝大膽應用在此套銀章上,更讓收藏者賞心悅目,為了確保此章能表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美工藝,上海造幣廠竟然罕見地安排趙檣、張春燁、董慧珍等三位設計和雕刻大師聯袂制作,足見此章的分量。
但凡我喜歡并擁有之藏品,我都會認真閱讀它背后故事的悲喜,領略它文化內涵的悠揚韻律,享受它那高浮雕的工藝美感,每每望著手心中的這枚小“喜歡”,便有白玉蟾那種“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的愜意。
今人對藏品的選擇,或以市場價格為向導,或以制作工藝為先驅,或以文化內涵為核心,我屬于最后者,比如說這套頤和園銀章,不論市場價格和工藝如何,我只感受到來自歷史的厚重,感受到民族文化在這里的沉積。
我依稀看到那個梳著長辮的帝國,那個穿著長衫的王朝。
一、說起大清帝國,離不開愛新覺羅氏。
據說,明朝時,長白山以東叫建州,那里有兩支強悍的女真部落,明朝為了統治建州,便實行安撫政策,分別封兩個大酋長為左右建州衛都督,左都督充善是覺羅氏,右都督滿珠是愛新氏,他們意識到明朝有可能是為了分化瓦解他們,為了不被分化瓦解相互殘殺,兩家便團結起來,滿珠把女兒嫁給了充善,約好以后出生的兒子用兩家姓氏,后來生了兒子西保,于是,兩家合而為一成了愛新覺羅氏。
他們一代又一代在寒風凜冽的北方生活,那時部落與部落之間、部落與朝廷之間紛爭不止。為了生存,他們金戈鐵馬,旌旗獵獵,戰馬嘶鳴,彎弓如滿月,長劍閃寒光,席卷白山黑水,橫掃千軍,除異族,奪疆土,廣袤的草原,遼闊的大漠,茂密的森林,巍峨的大山,都留下了他們剽悍驍勇激烈廝殺的足跡。一年又一年,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終于打下了一片江山社稷。
當這個北方的愛新覺羅氏實力壯大之后,便千里長驅,揮兵南下,攻城掠地,斬關奪隘,奪取了大明江山,定都立國,號大清,從此,那個長衫王朝便定格在中國的歷史里。
或許因了這,進入中原之后,才發覺南方風景之美,漢文化之美,為了顯示傲視群雄的強大,也為了喘息喘息,調養那曾經因連年廝殺而疲憊的身心,于是,便建造了氣勢宏偉、剛柔相濟的頤和園。
二、今人游覽頤和園,多是贊嘆這座皇家園林的宏偉與氣派,欣賞這建筑群的雅典神韻,流連這山水風光的美麗,而無意傾聽它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沉重音符。
頤和園的風景是美麗的,“春湖落日水拖藍,天影樓臺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百鳥似江南”。但在這美麗的風景之下,飽含了多少歷史的滄桑!沉積了多少民族文化的精華!它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足見其文化成分在整個頤和園中的地位。
自古山與水相連,人與物相依。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一個亮點,歷代文人為它潑墨成畫,揮毫成詩,清代詩人魏源如此寫道:“昆明池水與天連,匯盡西山萬道泉,解釋蓬萊仙島近,何須海上遣樓船。”就連乾隆皇帝也詩興大發:“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一代文化大師王國維的《頤和園》詞,洋洋灑灑,是對大清王朝興衰的感慨,曾有人認為他是為了“殉清”,以至于在排云殿的魚藻軒,縱身一躍,選擇了把昆明湖當作生命的歸宿,來了個與昆明湖生死相依。
昆明湖碧波粼粼,飛鳥翱翔,輕舟蕩漾,水榭樓臺,長廊詩畫,把美麗奢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山一水一流連,一亭一樓一醉人,“幾個樓臺游不盡,一條流水亂相纏”。但與其說昆明湖的內涵在這種美麗的風景上,不如說昆明湖是一面鏡子,照出那個長衫王朝的興衰成敗。
長廊,如彩帶一般,把前山各風景點銜接,整個長廊雕梁畫棟,湖光山色,五彩斑斕,樓臺亭軒無數,臨水而建,視覺寬闊,可觀湖,可看山,“亭臺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礙山。”長廊的畫,內容豐富,山水花鳥嘆自然,故事人物說古今,或鬼斧神工的山河壯麗,或奇花異草的賞心悅目,或提槍躍馬的保家衛國,或望盡點點歸帆盼征人,或才子佳人恩愛纏綿,洋洋灑灑一萬四千多幅,游覽長廊,猶如穿行在幾千年民族文化的時光里,我們沿著這文化時光之路,回到那年那月,那山那水,去向先賢們致敬。
1860年,這長廊曾被英法聯軍焚毀,那些外族的侵略者,不懂得珍惜人類文化,熊熊燃燒的一把火,要把華廈文化變成灰燼,殊不知,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豈是一把火所能燒毀的?
民族文化有著頑強的生命力,1888年,又重新建起來了,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三、當那個葉赫那拉氏的女人主政大清王朝,更加速了這個長衫帝國的衰落。
佛香閣,是頤和園的畫龍點睛之作,仿杭州六和塔而建,南對昆明湖,背靠智慧海,身在高處,極目遠眺,似是要縱觀世界、傲視天下。
內供佛像,那個葉赫那拉氏的女人,每月望朔都在這里燒香禮拜,希冀裊裊的香火帶著她的虔誠,請得神靈踏祥云而來,保佑大清江山長盛不衰,也渴望保佑她萬壽無疆,永保顯赫。但她的獨斷專行,驕奢淫逸,已犯眾怒日,失道寡助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注定了這個長辮帝國已是搖搖欲墜。尤其是為了個人享樂,竟然挪用巨額的海軍軍費對頤和園大興土木,致使海軍非但無力發展壯大,連正常的維持費用也捉襟見肘,戰艦質量不高,彈藥奇缺。甲午戰爭一役,我北洋水師全體將士雖有誓死殺敵保家衛國之志,但終因技不如人,寡不敵眾,全軍覆滅,六萬二千多個鮮活的生命,瞬時變成亡靈,永遠在茫茫的大海里飄蕩,再也回不到親人的身旁。
杜甫在《兵車行》一詩中如此寫道:
信知生男惡,
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
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
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
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又何嘗不是提前為北洋水師寫的挽歌和祭文!
更為嚴重的是,甲午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卑躬屈膝,割領土,賠巨款。從此,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頤和園依舊金碧輝煌,佛香閣還在香火繚繞,昆明湖照樣碧波粼粼,可是,外國對中華更加虎視眈眈,國內矛盾越來越激化。而那個葉赫那拉氏的女人,還不愿放下手中的權力,扼殺改革,尤其百日維新。她仇視進步力量,殺害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讓六君子壯志未酬,飲憾而死。六個冤魂留下的遺恨在歷史的時空里飄蕩。
這個葉赫那拉氏的女人,已無法托起風雨飄搖的長衫王朝。
四、如果說佛香閣給極權者帶來的是顯赫和霸氣,那諧趣園就是給予皇親國戚們的情意纏綿;如果說佛香閣如一位躍馬挺槍的威武將軍,諧趣園則是一位手捧詩書的溫柔才女;如果說佛香閣是一首“醉臥沙場君莫笑”的豪放唐詩,那諧趣園則是“又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婉約宋詞,詩男詞女,詩剛詞柔。
諧趣園,系乾隆下江南時,看到無錫惠山寄暢園的美妙,驚嘆不已。于是,回京之后,命能工巧匠仿建,此園幽靜雅致,荷花迎日出,翠竹送斜陽,亭臺吟詩賦,清泉撥琴音,春來花開無語,秋來落葉無聲。
著名古建筑古園林專家陳從周說:“園有靜觀、動觀之分,何謂靜觀,就是園中予游者多駐足的觀賞點;動觀就是要有較長的游覽線。二者說來,小園應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庭院專主靜觀;大園則以動觀為主。前者如蘇州網師園,后者如蘇州拙政園差可似之。進入網師園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繞池一周,有檻前細數游魚,有亭中待月迎風,而軒外花影移墻,峰巒當窗,宛然如畫,靜中生趣。至于拙政園經緣池轉,廊引人隨,與‘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換影,這是動觀”。
諧趣園是園中園,小園,自是最宜靜觀,清淡素雅的廳、堂、樓、臺、榭、亭、軒,環繞園中,曲廊連接,翠竹拂面,垂柳牽衣,游覽其中,似是早已神交,贊嘆無語,《西廂記》有此一句:“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好處相逢無一言”,諧趣園,其幽雅、其神韻,游客已是心領神會,語言已是無法完整表達!
再細細品味那大量的楹聯、詩詞,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每幅每件都有它的歷史故事,是燦爛的民族文化。
游覽小園,重在意境,于細微處體會美。“石闌斜點筆,梧葉坐題詩”,讓自己跟隨創作者的思路走,兩者產生共鳴,情感交融,景盡意存,人走心留,亭上小憩,近觀魚,遠看山,自有一番情趣。陸游入蜀觀白云亭時寫道:“常倚曲闌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諧趣園正是有此意境,才使游客絡繹不絕。
諧趣園為什么能吸引無數中外游客前來游覽,百看不厭?雖然風景優美是一個原因,但我想,更多的是它有文化,有歷史,有讓人無法忘懷的故事。
五、那個梳著長辮的帝國遠去了,留下一段厚重的歷史。
我們沿著文物的脈絡還原,沿著歲月的長河追溯,去追思那個由盛而衰的長衫王朝。
今人對清朝的評述,多為抨擊,尤其對所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令國人悲憤不已。這些條約,極大地刺痛了國人的心,令民族受到恥辱,阻礙了中國文明發展的步伐。
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除此之外,這個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長辮帝國,它在奠定現代的中國版圖中有著重要意義。在改造、整合多民族共存的中華大家庭,接受世界近代文明過程中,也有一定的意義。
功過是非,交給歷史評說吧!
頤和園,它當年的主人已經化作云煙,如今靜靜地屹立在京城西北郊,除了給眾多的游客提供秀麗風景之外,更多的是它豐富的內涵期待更多的人去解讀、思考。
在這個氣勢宏偉的皇家園林里面,隱藏著太多的故事,國家的仇,民族的恨,戰爭的痛,割地的傷,鼎盛期的狂,沒落期的悲,還有宮廷恩恩怨怨的權力爭奪,以及癡男怨女那深深淺淺的情仇愛恨,在這里交織、纏繞、沉積,留給后人太多的借鑒與啟迪。
山貴有脈,水貴有源,樹貴有根,樓貴有基。山有脈而高,水有源而清,樹有根而壯,樓有基而固。世間萬物,皆有因果,藏品同理,貴有內涵,如無內涵,只剩空殼,味同嚼蠟。
文化內涵是藏品的魂。
這套銀章,與其說是表現頤和園的美麗風景,不如說是再次掀開塵封的歷史來訴說大清王朝的榮辱悲歡。
讀懂了那個遠去了的長衫王朝,才能讀懂頤和園銀章。
一座頤和園,一部清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