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古代鼎盛期的江西制幣業 |
發布日期:12-06-12 08:29:1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江南都市報 作者: |
法規定:“犯人處斬,賞錢十貫,不愿受者補進義校尉。若徒中及庇匿者能告首,免罪受賞,愿補官者聽。”宋代規定告發者賞銀千貫,金代規定賞銀三百貫,元代規定除賞鈔五錠外,還將犯人的家產全部賞給告發者。在這些獎賞之下,起到一定的打假作用。
古代朝廷還有另一個辦法,就是加強對鑄工的控制,收編盜鑄者。宋真宗時期,江、池、饒、建四州錢監“凡役兵三千八百人”,各監人數不會完全相同,因此四監中人數多的應超過了一千人。那么工匠人數眾多,如果疏于管理,則會出現盜鑄、私販等現象,也會成為官府的大患,因此當時就有官員指出:“兵工失業,亦或轉而為盜,故當饑歲,尤宜鼓鑄以聚民。” 所以,在宋朝時期,當某個錢監停鑄錢之時,對工匠的安排,并非遣去了之,而是派往他監。這樣,待將來開鑄,仍可望召回舊匠以利鼓鑄,同時也可以防止鑄工到民間私下盜鑄。然而只要有利可圖,私鑄現象就難以完全禁絕。 局勢危急 鑄錢業難逃衰敗宿命 南宋建炎紹興年間,金兵南侵,江州、饒州城鄉一片荒亂,洪州、撫州、吉州等地也被騷擾,農業、手工業等各項生產難以正常進行。南宋中期先有完顏亮的南侵,后有開禧北伐的失敗,再到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滅金后,幾十年不斷受到蒙古軍隊的攻殺,局勢日益危急。 總體交通上運輸受阻,原料、燃料供應困難,江西原本鼎盛的鑄錢業很快凋零,產量大幅下降。加上具體管理上的松懈混亂,官吏貪腐,導致南宋一代礦冶、鑄錢業沒能恢復到北宋的水平。 根據許懷林研究,以最大的饒州永平監為例,雖然在戰亂年代其生產力仍然比較旺盛,但產量下滑是事實。連鑄錢司的運料綱船也不能幸免。紹興二年八月七日,尚書省言:饒州鑄錢司本有綱船280只,“累年以來多是過往軍隊虜奪綱船前驅”,現只剩下17艘,進出運輸的船都沒有了,鄱陽湖濱的永平監等于癱瘓,原料進不來,鑄錢量必然落下來。 此外,礦藏枯竭,銅的來源減少,錢料供應不足,也是永平監衰敗的一大原因。永平監設在饒州鄱陽,鑄錢用銅主要靠信州鉛山場供應,船裝運來。但鉛山場煉銅量也在減少,這就對鑄錢主要銅材的供應構成較大威脅。 紹興中期,朝廷對鉛山淋銅生產的衰退,進行過專門的討論調查。紹興十二年(1142年)七月十二日,有一個人對高宗說:臣家居饒州,“聞冶鑄所仰,莫如信州鉛山之銅,而比年以來常以乏少為患”,他還將鉛山場北宋時期的旺盛與當時的低落對比,物價飛漲,坑戶虧損,“相去幾二百倍”。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