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墓出土的羅馬金幣 |
洛陽博物館里有一枚金幣,比大拇指指甲蓋略大,淹沒在身形高大的青銅器和唐三彩中間,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然而這枚薄薄的金幣,卻被充斥著奇珍異寶的洛陽博物館奉為鎮館之寶之一。
1981年,洛陽發掘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唐代古墓,考古工作者驚異地發現,這位墓主竟是一位名叫安菩的西域人。這位唐朝的定遠將軍與夫人合葬在一起,墓中堆放著工整華麗的唐三彩和玉器,但這些似乎并不是安菩最看重的——他的手里,小心而珍貴地緊握著一枚金幣。 金幣正面為一戴王冠、留長須的半身男裝像,兩側有十字架,左邊緣處有銘文“FOCAS”;背面雕刻著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左邊緣處有銘文“CTOPIA”, 這是歐洲東羅馬帝國福克斯鑄造的金幣,距今已有1300多年。 此刻這枚金幣正躺在洛陽博物館的展廳中散發著淡淡的溫潤金光。館長高西省教授站在我旁邊,背著手仔細地看著它,忽然推了推眼鏡說:“昂貴的貴金屬象征著安菩的崇高地位,但我覺得他其實是真的很想家。”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我們并沒有在文稿中特別提到這點,但此刻自己卻禁不住思緒萬千——畢生征戰他鄉,位高權重,卻終于再難回故土,一枚來自羅馬的小小金幣,寄托了這位異族將軍臨終前對故土的無限牽掛與思念。 小時候看中國與日本NHK電視臺合拍的紀錄片《絲路》,對大漠孤煙、敦煌壁畫、西域駝鈴心生無限向往,覺得一腔熱血萬千豪情,但此刻真正面對這枚羅馬金幣,才意識到絲綢之路并不是想象中的浪漫與壯闊,而是無數人要祭以眼淚和血汗、要付出生命作為代價去實施的人生大事。多少人在沿途倒下,多少人被風沙吞沒,多少人像安菩一樣再難重返故鄉,艱難困苦卻擋不住他們用雙腳一步一步走出一條偉大的絲綢之路。 在和康健寧總導演討論《黃金時代》節目創作主題的時候,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遠古時候,在各地區人類并無任何交流的情況下,為什么他們能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將黃金視作最有價值、最好的東西呢? 這大概也是很多人的疑問。帶著這個問題我在采訪時請教了很多專家,絕大部分人都強調了黃金恰到好處的數量與分布比例、強調它易鍛造不易腐蝕的物理屬性、強調它與太陽相似的耀眼光芒帶給人的宗教依賴感。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首都博物館館長郭小凌教授提到的哲學認知——“人類歷史存在一個規律性的現象,那就是人類作為群體存在必定會走向統一,比如選擇宗教、比如婚喪嫁娶的風俗,對黃金的青睞與重視也是如此,這是一種規律性與必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