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版和私鑄版袁像機制銀幣鑒藏 |
發布日期:13-06-18 09:01:4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雜志 作者:西安 王鋼 |
![]() ![]() ![]() 西安 王鋼 在研究袁像機制銀幣版別的過程中,我發現除了中央造幣廠和地方政府造幣廠鑄造的各種版別的銀幣外,還有一定數量的軍閥版或私鑄版袁像銀幣。隨著版別收藏的升溫,這些軍閥版、私鑄版錢幣也受到集泉者關注。由于軍閥版和私鑄版不容易區分,因此,筆者將這兩類袁像銀幣放在一起探討。 軍閥版和私鑄版的概念 業內所說的軍閥版就是指各地軍閥為搜刮民脂民膏、籌集軍餉、爭奪利益而模仿官鑄袁像機制銀幣模具鑄造,在一定范圍內流通的銀幣(圖1)。私鑄版是指民間私自仿造,或以手工或半手工制作,或為翻砂鑄造的袁像銀幣,這種民間私鑄假幣被業內稱為“老假假”(圖2)。這兩類銀幣的共同特點都是仿官鑄正規銀幣,借國家貨幣的信譽和影響充當等價貨幣,在一定范圍內行用流通。軍閥版和私鑄版實物的存在也證實了這一點。 軍閥版、私鑄版的基本特征 筆者從150多個軍閥版和私鑄版的實物資料分析,發現軍閥版和私鑄版銀幣不外乎以下幾個特征。 ![]() ![]() ![]() 1.模仿官鑄袁像機制銀幣,圖案、大小、厚度、重量都接近袁像機制幣,年份也分別為“中華民國三年”“中華民國八年造”(圖3)“中華民國九年造”(圖4)“中華民國十年造”(圖5)等。偶爾也發現有“中華民國四年”“中華民國五年造”“中華民國七年造”臆造品。 ![]() ![]() ![]() ![]() 2.工藝簡陋,制作粗糙。由于地方軍閥和民間工藝均趕不上官鑄銀幣的制作水平,軍閥版和私鑄版與官版有明顯區別,要么字體不規范(圖6),要么頭像變形(圖7),要么嘉禾圖零亂(圖8),要么制作簡陋粗糙(圖9)。民間鑄造的袁像銀幣大多數是手工或半手工制作,有的銀幣文字圖案變形(圖10),有的還帶有明顯的地方風味,如業內所說的“新疆大頭”(圖11)。由于制作工藝水平有限,很難出現一模一樣的銀幣,因而一幣一貌的現象是常態。但也不排除有相近的情況。 ![]() ![]() ![]() 3.成色普遍偏低。官鑄版的標準成色為89%,而軍閥版和私鑄版的成色普遍低于這個標準,成色好一點的能達到70%左右(圖12),一般只有50%左右(圖13),有些含銀量過于低,可說是近似銅質幣(圖14)。 ![]() ![]() ![]() 4.大小不一,重量較輕。軍閥版、私鑄版袁像銀幣尺寸大小不一,厚薄不均,在重量上與標準重量不符,普遍較輕,目前發現最輕的不足20克(圖15)。當然,偶爾也能發現27克以上的超重版(圖16),但這是個別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