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鑒藏之喧賓奪主的廣東銀毫 |
發布日期:13-06-17 09:00:5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福建福州 葉真銘 |
.
廣東省銀行民國二十四年銀毫券
民國十一年廣東二毫銀幣
中國貨幣鑄造流通的歷史雖久,但歷來只有貨幣制度而無貨幣本位制度。近代中國在西方貨幣制度的影響下,開始考慮建立銀本位制度。但在以“兩”還是以“元”為貨幣單位問題上爭論不休。宣統二年(1910)四月,度支部奏定《幣制則例》,確定國幣單位名稱為“元”,以銀為本位,一元為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種銀幣,五分鎳幣及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種銅幣為輔幣。從此,我國貨幣進入以“元”為主幣的時代。但近代廣東不同于全國,以輔幣“銀毫(毫銀)”為主幣,并且沿用了半個世紀,很是奇特。廣東銀毫為何成為廣東市場流通的主幣呢? 首先是廣東人向有使用銀毫的傳統。廣東人俗稱小銀幣為銀毫(毫銀),廣東話“一毫”即“一毛”之意,因此稱呼二角、一角、五分面值小銀幣為“二毫、一毫、半毫”銀毫。廣東地接香港,粵省民間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已流通使用由英國倫敦造幣廠、香港造幣廠鑄造的一、二毫港幣。當時廣東使用銀兩貨幣,銀兩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要稱重量還要估成色,非常麻煩,港幣銀毫因其鑄造精美、按枚紀值、計算容易,流通便利,所以粵人樂于使用。其次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清光緒十六年(1890)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創辦造幣廠鑄造銀元,開啟中國近代自鑄銀元的歷史。廣東銀元正面中央有“光緒元寶”四漢字,周圍環以漢字“廣東省庫平七錢三分”,后改為七錢二分,背面為蟠龍圖案及英文。這就是著名“龍洋”銀元。廣東“龍洋”分五等幣值,每元重庫平七錢二分,純銀九成;次重三錢六分,純銀八六;再次重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均減配八二成足銀。此即后來通稱的“大洋(大元)”、“五角(半元、五毫)”、 “二角(雙毫、二毫)”、“一角(單毫)”及“五分(五仙、半毫)”銀幣。因各面值銀幣含銀量不同,因此在流通中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社會公眾紛紛儲藏含銀量高的大洋和半元銀幣,只使用成色低的二毫、一毫銀毫,于是輔幣“銀毫”就逐漸取代大洋主幣,成為廣東各地流通使用本位貨幣。廣東成為“銀毫的世界”,粵省所發紙幣除部分大洋券外,都是以銀毫(毫銀)為本位。有學者依據現存紙幣實物,考證認為輔幣銀毫應是在1905年取代了大洋,成為了廣東的主幣。 由于民間樂用銀毫,因此晚清民國時期歷屆廣東省政府為攫取厚利都大量鑄造二毫銀幣(半毫、一毫銀幣因較小易磨損,成本高利潤少,鑄造不多)。辛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