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的漢文化情結 |
發布日期:09-11-06 08:45:1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裴元博 |
契丹是個漢化程度極高的民族,自東漢末年誕生起至阿寶機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帝國的五百多年中始終生活在番漢文化的夾縫里。盡管有時鮮卑文化主導,有時匈奴文化主導,有時回鶻文化主導,但主要的仍是漢文化主導契丹族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 契丹人與漢人的交往中接受了漢文化及其儒家核心思想,到阿寶機建立契丹帝國時契丹人在思想上文化上已經和漢人區別很少了。為了延緩和防止契丹人被漢族同化,阿寶機下令創制契丹文,并刻意在各個方面想辦法制造契丹與漢的區別。然而由于契丹族人數在契丹國內畢竟是少數,漢文化又是那樣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雖然官方用各種方法刻意推行人造的契丹文化,限制漢文化的深入,契丹人仍被漢文化所誘惑所吸引所征服。 契丹境內表現漢文化的物品無處不在,漢族的儒家思想滲透契丹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由于儒家的忠君報國孝悌清廉等等思想有利于鞏固契丹封建王朝的統治,契丹統治者又不得不提倡儒家思想。防止被同化和提倡儒家文化這一對矛盾始終是令契丹統治者頭痛而又無法解決的問題。契丹地區少量鑄造的宣揚儒家倫理道德的民俗錢幣就是契丹官方對漢儒文化向住而又怕被同化心理的反映。這枚契丹早期造鐵質民俗錢“封侯喜祿”口采錢,就曲折地揭示了官方的兩難心理。 “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出將入相”、“封侯封王”,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忠君報國思想的具體體現。而“升官發財”,“爵祿壽喜”是中下層民眾夢寐以求的理想。這些思想也成為契丹民眾追求的目標。這枚契丹早期造鐵質民俗錢“封侯喜祿”口采錢,亦反映了契丹社會的心理和抱負!胺夂钕驳摗笨诓慑X是以圖畫表示吉祥話語的錢幣。他分別用蜜蜂、猴子、嬉蛛、麋鹿四種動物,諧音組成“封(蜂)侯(猴)喜(嬉)祿(鹿)”的吉祥祝語以討得主人的歡欣喝采,故稱作“口采錢”。它與吉語錢的區別在于吉語錢直白顯露,“口采錢”委婉含蓄,因此更受到文人和百姓的喜愛。契丹官方選用圖畫式的“口采錢”宣傳儒家倫理,更有讓文盲百姓得到教育和把漢族文化契丹化的心理訴求。 錢上的動物形象雖然比例失調,只具外形,但寓意深刻,圖象清晰,形制規整,拙里凝巧,不失為契丹民俗錢中的上品好錢。特別是此錢鐵質歷千年把玩仍這般晶瑩剔透,背陰刻“天下太平”雙鉤文的拙樸自然的草原氣息更給此錢增添了不少的風采。按契丹在錢背陰刻文字多用于祭祀的習慣看來,此錢應是某種祭儀后的賞賜錢。鐵質說明它鑄造時間必定在遼早期,因為統和以后遼就不見鐵質民俗錢了。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