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介紹——三國兩晉 |
發布日期:09-11-05 10:07:1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網 作者: |
三國時期劉備的益州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故社會經濟比北方發展較快。蜀漢建國以后,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諸葛亮又先后在漢中一帶實行屯田制度,不僅減少了軍糧運輸,也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特別是成都的織錦“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遠銷吳、魏,是軍費的一大來源。蜀都成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之一,“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巨千;財貨山積,纖麗星繁。”其興盛景象可以想見。 孫吳所在江淮地區的社會經濟起步較晚,故最為落后。但由于這里戰亂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遷居江南,給這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加之吳國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積顯著擴大,耕作技術和農產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國創立后,在經濟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生畜的農民,統一組織耕種官田,這是組織流民歸農的有效辦法,在客觀上起了進步作用,對組織生產、恢復社會秩序、增強魏國的實力、統一南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在江南地廣人稀的地方,擴大開辟面積,興修水利,提高產量;建置大規模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當時江南的武昌是冶煉中心,連銅合金銀制造業也很發達,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制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當時魏國有很多的商業交通貿易中心城市,還和海外的一些國家有貿易交往,商業經濟也很發達。 西晉統一全國后,農業上推出了占田制和課田制 ,這是西晉的主要土地制度。當時的西晉面臨著經過三國長期戰爭后的經濟蕭條局面。西晉采取了獎勵農桑、表彰生產的經濟政策,召回流民,增加農業人口,表彰生產搞得好的官吏。此外興修水利也取得了好的效果,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到了東晉時,我國南方經濟得到了一定的開發,農業上生產技術有所提高,大量開墾荒地。實行精耕細作,推廣牛耕使耕田的速度加快了,產量大為提高。興修的水利工程擴大了灌溉面積,防治水患災害,使得農作物得到更好的生長。手工業方面,冶煉業得到了發展,“灌鋼”技術的發明,把生鐵和熟鐵混雜在一起,工藝簡便,生產效率更高,鋼鐵的質量也更好。 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