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方始祖 戰國圜錢 |
發布日期:10-01-04 08:42:0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殷國清 |
圜錢是指圓形而中有圓孔的錢,有來源于紡織工具紡輪和禮儀裝飾用品玉璧、玉環兩種說法。先秦圜錢有以钅斤、化和銖兩為價值單位的三個類型,分別流行于周王朝與韓、魏國、齊、趙、燕國和秦國,有漆垣一钅斤、共半貝益、垣、藺、貝益化、重一兩十四銖、半兩等。隨著秦國的強盛,秦國統一鑄行的半兩錢逐漸推向全國,圜錢逐漸變得稀少。 不過圜錢是戰國中晚期的青銅鑄幣,可以說是一種進步的鑄幣形式。最早的圜錢產生在政治經濟制度較為先進的魏國,如面文“垣”、“共”字等。這種形式的錢幣,有幾種跡象值得注意: 一、除魏國的垣、共字圜錢外,其余的圓孔圜錢均在戰國末期一二十年內鑄行。 二、上述圜錢上的文字多為城名,多在黃河中流以東的汾水流域,黃河以西的洛河流域,以及黃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當年秦和周王京畿及趙、魏接觸的地帶,看來在這個時候趙國已經把中山國占領。 三、上列圜錢除垣、共兩種圜錢外,其余很稀少,有的迄今還是孤品,可見距離秦國統一六國改革幣制的時間不會很長。 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兩種圜錢,特別以垣字圜錢出土居多。 圜錢總的出土量很少,在戰國時期的幣制中,僅是一個小小的體系,但它是戰國中期以后各地經濟聯系更為緊密、商品交換更為頻繁、貨幣日趨統一的主要發展標志,它也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重要貨幣形式。 這枚圜幣圓形,圓孔,薄餅形,面背平夷,厚肉薄緣,穿孔緣和外緣極薄銳利,面文篆書“垣”,背無文,是當時典型的圜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