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銅元亂象 |
發布日期:09-12-25 15:44:2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殷國清 |
四川,是我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成都是四川首府,人文薈萃,商貿繁盛,歷來為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刨造了燦爛的封建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貨幣文化。 然而,到了近代,西風東漸,這種數千年農耕文化的根基受到猛烈沖擊。不變就無出路,19世紀末,在沿江沿海各省鑄造銅元的進程中,四川奮起直追。 自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成都銀銅元局開鑄光緒元寶開始,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停用銅元止,在短短的30余年間,四川省內各類造幣機構所造銅元種類之多、版式之繁、數額之巨,實居各省之冠。 這些銅元除本省流通外,還滲透到周邊的陜、甘、鄂、黔、滇、藏及長江中下游等地區,流布甚廣,影響極大,形成了四川銅元獨有的歷史特色。 清時四川銅元的鑄行尚能遵旨而行,到了民國時則錢法大亂了。民初,各省區軍閥擁兵自重,造幣權大都把持在督軍或軍閥手中,他們為了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變換多種手法,采用減重和加大面值等方式,濫發無度,把已混亂的錢法推向深淵,四川省也毫不例外。民國元年(1912年),軍政府上臺伊始就改銅元成色為銅七鉛三(清時原為銅九五鉛五),改當二十銅元重量為三錢(清時原為四錢),并添鑄當五十銅元,重五錢。為應軍需,日產七千余串。民國二年8月,成都錢荒,軍政府增鑄當一百、當二百大銅元以維持市面,由于獲利豐厚,自民國三年后,對當十、當二十銅元,不鑄或少鑄,主要鑄當五十、當一百、當二百的大額銅元,清代制錢則多被銷熔。 民國六年羅佩金、戴戡主川,完全停鑄當十、當二十銅元,只鑄當五十、當一百、當二百3種大面值銅元,總數突破5500萬枚。民國八年,熊克武主川,曾在短時期內停鑄當一百、當二百,只鑄當五、當二十、當五十3種銅元。然時隔不久,又大量鼓鑄當一百銅元。民國十年、十一年的鑄量均在一億枚以上。民國十三年楊森統治成都,更將重五錢八分的當一百改為二錢七分,俗稱“小一百”。民國十四年,鄧錫侯控制成都造幣廠后也采用減重手法,將原重七錢的當二百改為四錢,俗稱“小二百”。于是,川中各地軍閥紛起效尤,用濫鑄“小二百”的方法攫取暴利。小二百投放市場后,群眾深感不滿,但懾于軍威,又不得不用。在鄧錫侯勢力統轄范圍內還可勉強流通,在黔軍統治的重慶和川東就不能流通。為此,鄧錫侯曾積極支持劉湘出兵驅逐黔軍,收復重慶,并慷慨解囊,給劉湘小二百銅元48萬串以充軍需,隨著重慶的攻克,小二百流入川東,此時的重慶銅元局在劉湘指示下也開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