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花錢上的民俗 |
發布日期:09-12-18 08:43:1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武 越 |
花錢濫觴于兩漢時期,它的形成起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古代先民對自然力量造成的災難感到不可抗拒,對生理現象帶來的生死不能理解;其二,對受命于天的君王表現出敬畏和贊頌,對各種宗教產生了信仰與崇拜;其三,對幸福、長壽、多財、多子的企盼和追求。于是,人們便把這種心理和思想鑄造于錢幣之上,使其憑借多種流通形式和攜帶方便的特點,源源流出,綿綿不斷。而在花錢中,用流通貨幣的形制加以雕琢而形成的刻花錢卻又不同于其他花錢了。 刻花錢不同于鑄花錢,刻花錢本身就是流通貨幣,而鑄花錢是非流通貨幣,歸屬于花錢的一種。刻花錢是在行用的古幣上再加工,用手工在錢的外輪、地張上雕刻各式各樣精美的圖案和文字,主要充當佩飾之用,深寓著濃郁的民間風俗。據近些年來的資料顯示,我國最早的刻花錢可以追溯到唐代,曾在浙江湖州的一處唐代遺址中發現過一枚“元”字右挑的“開元通寶”刻花錢,其錢正面外郭陰刻一周細密的“繩索紋”。錢背則在去除其內外郭后(磨平后)陰刻一團狀的抽象“蓮花”。其紋飾筆劃纖秀,深淺一致,整體圖案給人以干凈利落、自然流暢的明快之感,這應該是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刻花錢實物了。 刻花錢既可做貨幣流通,又可當玩物佩賞,所以歷朝歷代都有刻花錢流傳,直至清代中期仍可從順康雍乾方孔錢上看到各種刻花錢。這枚北宋開國錢宋元通寶便是早期的民俗刻花錢,此種斜線刻花錢不同其他,有著一段神秘的背景。 相傳我國古代每逢月食或日食之時,祈福之人便迅速拿出一枚本朝流通銅錢,用刀具在銅錢外輪上沿一圈順序刻線,其刻劃速度不能快也不能慢,至月食或日食結束時剛好刻完。這樣的刻花錢能避邪護身,給兒童佩帶可長命富貴,行人隨身攜帶可保四方平安。由于在暗天黑地操作,其刻劃的線條很難均勻規整,一如此枚宋元通寶刻花錢這般。傳說雖然洋溢著百姓的精神寄托,但它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是研究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珍貴實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