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天啟通寶”折十錢 |
發(fā)布日期:12-05-31 08:29:54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周金科 |
明熹宗天啟年間,封建統(tǒng)治日趨腐化,政治黑暗而致經(jīng)濟蕭條。地處東北的邊關狼煙四起,戰(zhàn)事不斷,耗去大量軍費。朝廷為鞏固其統(tǒng)治、解財政之困頓,于天啟二年七月(公元1622年7月)在北京及南京開鑄“天啟通寶·折十”大錢。 由于鑄幣用材的缺乏,且為擴大生產(chǎn)能力又急功近利,官方指定了一些基本具備鑄幣條件的地區(qū)(官允民鑄)同時趕鑄折十大錢,以期完成所需幣量。官鑄的此錢多見背記值“十”,記值、記重“十·一兩”等。民鑄亦有光背或背在記值、記重的基礎上加記地,如“府(宣府)”、“鎮(zhèn)(薊鎮(zhèn))”、“密(密云)”及其他。 因民鑄工藝技術的落后和所用銅材的低劣(優(yōu)質幣材先供官鑄),還有減重牟利等因素,民鑄錢的大小輕重變化很大、質量參差不齊,故遭市場冷落,因流通不暢而鑄量不多。這些折“十”的地名錢一般徑4.4厘米至4.9厘米,重30克至35克(另有極少超大、超重的開爐吉祥錢)。 圖中該錢黃銅質,寬緣,徑4.8厘米,穿0.95厘米×0.95厘米,均厚0.31厘米,重34克。面“天啟通寶”四字直讀,楷書。背穿上“十”,左“密”、右“一兩”。錢文端莊、勻稱大氣,規(guī)整有神,文筆遒勁有力,明代錢風明顯。通體綠銹入骨、老氣橫秋,為出土時間較長的生坑品。 但該錢鑄工粗糙,邊廓不甚周正,錢體厚薄不均,字不精。因鑄材的粗劣及砂模質量不高等因素,錢體不可避地出現(xiàn)較多夾雜和氣孔。面文“通”與內(nèi)外廓均有流銅汁粘連,“啟”中的“口”筆畫壅塞有缺且錢體背面有少許錯范現(xiàn)象。若與官錢形制相比,則顯民鑄幣的種種缺陷和粗陋。 折“十”錢的鑄行因與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相悖,不久便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通貨膨脹,經(jīng)濟秩序紊亂,政局不穩(wěn)。當朝的有識之臣及名流賢達紛紛上書朝廷,陳述大錢泛濫之弊。在嚴峻的現(xiàn)實和強大的輿論下,朝廷于1624年10月(又說1625年底)立詔停鑄大錢并回收改鑄低值錢,才避免了更大的動蕩。民鑄諸地名錢皆因信譽不佳更多被回收、大量熔銷,又歷數(shù)百年之變遷,所以如今發(fā)現(xiàn)“密”字錢尤為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