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詞中的古錢幣(劉啟恕) |
發布日期:09-12-24 08:22:3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劉啟恕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09年12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中的《氓》,是我們見到最早以錢入詩的記載。這個小老板跑去找采桑女做交易,用的貨幣就是“布”。“貨幣”一詞,中國古時指兩種不同實物的合稱。《周禮•九貢》有貨貢、幣貢之分,貨貢指珠貝,幣貢指皮帛。貨貢如《詩經》中的“既見君子,錫我百朋。”貝,是最早的貨幣,以“朋”為計算單位,五貝為一朋,所謂“百朋”,虛數而已,表示很多。到了春秋戰國,出現了布、刀、錢等主要貨幣。刀形銅幣,農具鏟形為布幣。“黃金刀布者,民之通貨也”(《管子•輕重乙》)公元前221年,中國統一,秦始皇把秦國的半兩錢推行到了全國。半兩錢造形外圓內方,象征天圓地方。此種造形一經采用,便在中國流行了2000多年。金錢與生活須臾不離,已縱深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古錢幣體積小,價值大,多為官方鑄造發行,乃是最能直接反映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和體現國家意志、各時代最高科技水平的遺物。可以說,沒有一種前朝遺物能比古錢幣更全面、更完整、更真實、更形象地反映文明時代的歷史進展和社會變革的溝溝坎坎了。社會興盛安定時期,古錢幣的鑄造就整齊劃一,重如其文;社會動亂衰敗不安時,古錢幣就一變粗劣混亂,嚴重貶值。古錢幣形體小,涉及面很廣,與當日的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貨幣史、商業史、民族史、農民戰爭、域外關系、科學技術、青銅冶鑄、度量衡制度、工藝美術、文字書法、社會交往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千絲萬縷密切聯系。小小的一枚古錢幣,折射出中國悠久漫長歷史文化方方面面,為今人洞悉、開啟歷代文化發展變化的一把金鑰匙。隨著時代變遷、興衰榮辱的多情文人,其詩詞也就記載了鑄造這金鑰匙的“密碼”。 貨幣能調節市場、刺激經濟,前人即有認識。“個許微軀萬事任,似泉流動利源深。平章市物無偏價,泛濫兒童有愛心。”(明•沈周《吟錢》);有功之臣用金錢獎勵,“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真正的友誼哪是錢鈔能涂抹的,“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李白《贈友人》);純真的愛情由于錢財而遭玷污,“男兒重義氣,何用錢刀為”(卓文君《白頭吟》);紈褲子弟“輕薄兒”生活奢糜,“黃金買歌笑,用錢不復數”(五維《偶然作》);當時社會金錢的主宰力量,“君不見今人交態薄,黃金用盡還疏索”(高適《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