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市場的神秘周期 |
發布日期:11-05-21 08:41:3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國實施郵電分營的重大決策。至1999年12月,中國電信業幾經重組,形成中國電信集團、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中國聯通集團、中國衛星通信集團、中國網通、吉通通信組成的格局。為彌補郵電分營后郵政的巨額虧損,國家對郵政實行了逐年遞減的“8531”補貼政策,即從l999年開始,第一年補80億元、第二年補50億元、第三年補30億元、第四年補10億元。有數據顯示,郵政此前的虧損額度是:1992年虧損1.5億元,1994年虧損33億元,1997年虧損78億元。 在通貨緊縮,物價下降的大經濟背景下,郵幣可能會有短線表現,但不太可能走出持續的行情。1998年后,郵票不再限量發行,爆炒新郵和新郵打折成為郵市一景。對此,集郵愛好者不斷提出質疑,如認為,郵票應理清發行渠道,讓郵票回歸窗口發行,回到郵票本身的意義,但是,也幾乎所有的人都明白一點,那就是,如果把郵票作為彌補郵政虧損的一種手段,那么,很難想象發行方會把集郵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這一歷史階段,讓中國經濟發生轉折的事件,當為2001年11月10日,中國加入WTO,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此舉對中國經濟飛躍產生了重大推動——一方面是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中國外向型出口,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招商引資,同時,隨著房改、醫改、教改紛紛出臺,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推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世界經濟格局也因中國角色的變化而發生了調整。 2003年“非典”之后,中國經濟出現了爆發性增長。此時,走出互聯網泡沫的美國、歐洲等主要經濟體出現了少有的高速發展期,帶動了內地經濟的起飛。 經濟形勢的發展在收藏市場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在1998年時,郵票是收藏市場的第一收藏品種,參與人數最多,交易量大,社會關注度高,但跨入2000年后,房地產市場開始啟動,最終成為中國盤子最大的吸金項目,郵票的證券功能被稀釋。在經歷了1997年市場洗禮后,紀念性收藏的需求增長也倒向了貴金屬幣。在2003年非典之后,以拍賣為代表的藝術品市場爆發,書畫、瓷器等門類在整個收藏市場價值強烈釋放,貴金屬幣則在國際金價的刺激下,出現大幅上漲行情。2008年前,面對北京奧運會這樣的重大題材,貴金屬幣再次爆發。 郵票市場在2001年與2004年都曾試圖發動行情,但都沒能走遠,郵市“三年一小行情,六年一大行情”的傳說沒能變成現實。這不僅是因為收藏市場格局調整在擠壓郵票的生存空間,還在于在跨入21世紀大門之后,中國人的生活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活方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