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市場的神秘周期 |
發布日期:11-05-21 08:41:3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控的結果,留在我們記憶中最深刻的事件之一就是海南地產泡沫的破裂。1988年,海南獨立建省時,房地產平均價格為1350元/平方米,1991年為1400元/平方米,1992年則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上半年房地產價格達到頂峰,為7500元/平方米,隨著國家調控,房地產泡沫迅速破裂。 高通脹的一個結果就是高利率,而高利率則對于企業造成沖擊,加之治理整頓的影響,1993年至1995年,股票市場連年翻綠。直到1996年4月,股票市場重新發動行情,至12月12日,上證指數上漲124%,深圳指數上漲346%,股價上漲5倍以上的股票有近百種。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引發股市暴跌,1200億股票市值蒸發。這一次,大起大落的股市中被擠壓出來的流動資金再一次殺入了郵幣市場。 再看郵幣市場,在進入90年代以后,中國郵政也面臨著體制改革的問題,這一問題直至今天仍未解決,而體制的成本很重要的一部分正是郵票銷售來承擔的。 1991年,J、T郵票全年發行21套,發行量接近6億,平均每套郵票發行量為2852萬,1992年,郵票發行套數為20套,可是全年發行量翻了一番,達到11.5億,平均每套發行量達到5771萬,是1991年2倍還多。對于集郵者與投資者來說,一場天量發行加新郵打折的噩夢由此開始了。在集郵者的記憶中,1992年以前,很少有發行量過千萬的郵票,而1992年后,發行量動輒三四千萬。 無論是郵商還是集郵愛好者,面對有關方面對郵票市場的態度,選擇用腳投票,市場下滑由此發生。為了遏制下滑的郵市,郵電部選擇了縮量發行來應對。按照有關方面的數據,1994 年郵票發行量比1993 年減少30%以上,而到了1996年,中國郵政第一次發生銷毀郵票的事件。很多人認為,持續的縮量發行,是恢復郵票市場人氣的基礎,而1996年第一次郵票銷毀成為了1997年郵票大牛市的另一條導火線。 郵幣市場另一個深刻的變化在于1995年幣市的崛起。當年,北京舉辦“’95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這是在中國舉辦的首次涉及錢幣的國際性博覽會。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36家國內外造幣廠、錢幣經銷商,通過52個錢幣展位的展示,令內地觀眾大開眼界。從此,國際型錢幣博覽會在我國形成慣例,內地的集幣熱潮也由此而起。 此時的市場主角是郵票、電話磁卡,但是現代錢幣收藏的悄然崛起,尤其是貴金屬幣的崛起,悄然改變著市場格局。對于電話磁卡來說,從1994年在中國推出以來,在1997年,這一收藏品種進入了自己最為輝煌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