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市場的神秘周期 |
發布日期:11-05-21 08:41:3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96.2億美元。那個時候,匯率問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和今天完全是兩個概念。1984年的另一件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是“莫干山會議”。該會議以學界研討的方式確定了未來市場改革中關于物價由計劃轉為市場的過渡方式——價格雙軌制。 1985年3月,國務院發文首次廢除計劃外生產資料的價格控制。隨著雙軌制推行,市場機制被引入到了物價當中。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字,1985年,城鎮零售物價總指數平均上升12.2%,農村上升7%。分商品看,鮮菜價格上升34.5%,肉禽蛋價格上升22%,水產品價格上升34.3%,鮮果價格上升35.9%,糧食價格上升10.9%。1985年出現了一個很高的通貨膨脹率數字——9.3%。在這一年,也就是《郵緣》上演的第二年,郵票市場迎來了第一輪高潮。 回顧1985年的這次高潮,我們看到了郵票市場自身積累的作用,看到了社會關注度的力量,同時,改革開放帶來的財富釋放開始出現,盡管這些財富在現在看起來那么微不足道。 巧合的是,1985年也是另一個投資品種達到頂峰又迅速被打到谷底的時間,這就是長春的君子蘭。和郵票十分相像的是,君子蘭也是于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民間市場交流,在長春當地漸成風氣。1984年10月,長春將君子蘭命名為市花,此舉被認為是為市場99度的開水添上了最后一把柴。這一年,“瘋狂的君子蘭”成為最轟動的社會新聞之一。對于這樣一種投資引發的沖動,《人民日報》以社評方式潑下一瓢冷水,市場在極短時間內被打入冰點。 在這一年,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溫州模式”與“蘇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成為改革開放探討的熱點。而為了應對通貨膨脹,1985年與1986年,我國進行了改革開放后第二次宏觀調控,特征是緊縮財政與緊縮信貸。 在郵票市場中,看得見的手也開始發揮作用。最令廣大集郵愛好者記憶猶新的,就是1985年5月熊貓小型張的發行。在當時一般小型張發行量只在200萬張左右的情況下,熊貓小型張以1266.83萬枚的天量沉重地打壓了市場。這次市場打壓,不僅令熊貓小型張寫進了集郵史,同時也給通過控制郵票發行量來調控市場提供了一個標準案例。此后,郵票發行量成了調整郵市的利器。 1985年的首次郵票市場高潮,顯示了當社會財富與具有文化、投資雙重價值的收藏品遭遇后可能發生的事情,同時也顯示出政府調控的力量。 這一年,全世界則在經歷另外一種溫度。20世紀80年代,全球是日本經濟時間,歐美等西方國家在日本的經濟奇跡中黯然無光。不過,就在中國郵市第一輪高潮如火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