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市場的神秘周期 |
發布日期:11-05-21 08:41:3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行之日起一年內不得加價或變相加價銷售,其他郵票、集郵品,個體工商戶在購銷活動中,可根據市場供求情況,實行浮動價格”。 1988年高漲的通貨膨脹率,開始讓老百姓重新審視銀行儲蓄,大家都很清楚,手中的錢正在貶值實際購買力正在下降,存在銀行的存款,也因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而一天天縮水。1988 年夏天出現的銀行擠兌等現象正是這種憂慮的表現!氨V怠遍_始成為新的社會潮流。 對此,1988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保值存款,將名義利率大幅度提高,通過補貼的方式對通脹損失進行補償。如果對照未保值狀態下的利率,可以看到,1987年至1989年,三年實際利率均為負數,而通過保值儲蓄三年,利率均為正數。 此時的經濟形勢是,1990年,中國個人儲蓄額為7000多億元人民幣,而隨著國家調控,通貨膨脹在得到遏制的同時,國民經濟發展也發生問題,1989年GDP 增長率由1988年的11.3%下降到了4.1% ,1990年則降至 3.8%。面對疲軟的市場銷售,央行不得不在1990年和1991年連續兩年再次實行適度放松的貨幣政策。 一方面是嚴峻的經濟環境,一方面是缺少出路的資金,尋找突破口的結果就是在1991年瘋狂涌進郵票市場。現在回頭想起來,郵票市場在當年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今天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藝術品市場所扮演的角色,是資金的一個緩沖池。在沒有其他調控手段的情況下,瘋狂的郵市遭遇的是再一次打壓。 1991年11月,被稱為“中國第一郵市”的北京月壇郵市停辦整頓,進行郵票投機買賣活動被認為是非法的,全國各地郵市也遭遇整頓,郵票市場陷入谷底。 從1991年的市場情況看,郵票的證券屬性,也就是金融屬性得到了凸顯;貞浧饋,倒是1986年《關于加強集郵管理取締非法倒賣郵票活動的公告》中關于郵票的兩個定性很值得玩味,第一個定性是:“郵票是國家發行作為郵資憑證的有價證券”,第二個定性是:“郵票在集郵領域是特殊商品”。這兩個定性的意思是,郵票首先是郵票,也就是用來作為郵資憑證的,然后才是集郵的郵票,是集郵者用來滿足集郵需要,同時因這種需要產生交換需求的商品。 事實上,我們看到,隨著時間推移,郵票的兩個定性后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也令集郵者百感交集。 在中國經歷又一輪郵市瘋狂時,西方各國對于日本的金融絞殺戰也進入了高潮。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達到了歷史最高點38915點,日本國民信心爆棚,但是,他們迎來的不是經濟的新輝煌,而是1990年大股災,日本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