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量和消耗量影響郵票價格 |
發布日期:13-06-06 08:50:0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蒙奇D路飛 |
現在有很多人說過去的郵票耗損量大,其實這種說法未必準確,在現生活中印象里人們對郵票的消耗一直在變少,郵票消耗的最高峰在1984年之前,之后越來越少,就算是消耗也是一些打折票。郵票通過郵政部門郵寄的過程完成它的消耗,在電話沒有普及的歲月里,相隔兩地的人想要交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信件,別看現在價格貴,可是當時老紀特郵票的發行量不小,只是消耗量也同樣大。文革票值錢吧?可那時不少郵票的發行量都在幾千萬枚以上,然而時至今日,品相好、沒有使用痕跡的文革票并不好找,這有兩點原因,一是當時郵票的消耗量大,二是當時人沒有形成集郵觀念。要知道在通訊手段匱乏的當時,寄信是一定距離外雙方溝通最省錢的方式。因為打長途電話、發電報的費用很高,除非公務,否則大家很少有人選擇。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用寄信的方式加強彼此聯系,寄托對遠方親人的牽掛和思念,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業務洽談也通過信函進行。那時候人們一看見郵遞員都會圍上去問“同志有我的信嗎?”也正因為如此,老紀特和文革郵票的消耗量是巨大的。上世紀80年代時期,郵票市場上基本沒有打折票的身影。當時寄信的人是很多,但也不是什么郵票都用,當時寄信的郵票多是從郵局柜臺和信封一起購買,種類局限嚴重,比較常見如民居系列等。到1984年時社會上已經形成集郵的風氣,各集郵公司的函購緊張,現在不少五六十歲的集郵愛好者都是那時進入集郵圈的,當時喜歡、重視郵票的人比現在多很多。1983年以前,發行的郵票大部分使用在通訊當中,只要發行的郵票基本上都能在信封上找到,所以最大的郵票消耗使用期應是1983年以前。其實影響郵票價格的因素很多,有兩個因素就是郵票的被收藏量(終端消費)與消耗量。收藏量大,郵票就要漲價,消耗量大,郵票的價格也要上漲。所以也不能一味的把市場和郵票發行量畫上等號,也要綜合其他因素。1980年發行的首輪生肖郵票的首枚庚申年猴(T.46),當時公布的發行量是500萬枚,面值8分,目前價格之高不用多言。而同期發行的小型張《齊白石作品選》(T.44M)面值2元、《荷花》(T.54)面值1元,當年公布的發行量只有25萬枚,是猴票的二十分之一,可是它們現在的市場價格都遠低于猴票,只有猴票價格的三分之一。追究其原因,不是發行量的大小可以說明的。在猴票剛剛發行不久還有人將其當成普通郵票寄信消耗,很快它的市場價格遠遠超出了郵票面值后,也就沒人用猴票寄信了,可以說沒有多大消耗。大量的猴票被集郵愛好者當成‘寶貝’收藏起來,能夠在市場中流通的數量越來越少,價位越走越高。小版張是針對集郵者的需求而發行的,它發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收藏,有的小版張發行價就高于郵票的總面值,所以沒有人會用小版張寄信,自然也沒有消耗量,但小版張發行后,其市場價格通常都有較大幅度的上漲,如《文房四寶》絲綢小版張面值僅6.4元,后來的市價接近200元,這也不是消耗量能夠解釋的,包括去年的龍年生肖郵票,它的小版票價格在150元左右,也沒消耗可言。郵票的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制約,集郵者需求量大,收藏沉淀數量多,價格就上漲。從理論上說市場中的郵票不斷被人們收藏或使用,紙質的郵票具有不可再生性,它的存世量會隨著時間變少,不可能變多,只是一個快與慢的區別。 郵票的市面價格和很多外在因素有關,有說題材的、有說發行時間的,可是郵票消耗量這個說法被更多的集郵愛好者接受。郵票的市場行情和郵票的消耗有什么關系,近年來不少新發郵票價格走勢缺乏支撐是否跟發行量大、消耗量小有關,業內人士有他們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