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這些貨幣為何能在中國流通 |
發布日期:10-06-21 15:50:3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廣西錢幣學會 作者:張榮 |
■晚清流通市場上,墨西哥鷹洋為何大行其道 ■聽說過嗎?有種銀元名叫“孫小頭” ■臭名昭著的“法幣”也曾經很值錢 “民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政局錯綜復雜,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也因此名目繁多。我家里收藏的這些錢幣,看數量挺多,實際上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市民劉先生指著父輩留下來的各式錢幣告訴記者,民國時期的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可謂是五花八門。“有外國的銀元、清朝的元寶,還有各路軍閥自制的錢幣等等。” 這不禁引起了發現周刊記者的好奇,生活在民國時期的人們,如果需要購物,他們的手里可能會持有哪些流通貨幣呢? 《南京條約》中的賠款以西班牙銀元計算 民國的歷史開始于1912年1月1日。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一切從新開始。“至少在流通領域,那些從16世紀開始傳入中國的外國貨幣仍然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吉林大學專門從事金融研究的賀教授告訴記者,像荷蘭“馬劍洋”、葡萄牙“十字”、奧地利“雙鷹”、墨西哥“鷹洋”等外國貨幣在民國時期仍然廣泛被使用。 據介紹,最早流入中國的外國貨幣源自西班牙。它們從明萬歷年間開始流入中國,清中葉流入最多。其幣面圖案是兩根柱子,代表著直布羅陀海峽兩岸的山巖,因此又稱“雙柱洋”。 “雙柱洋”有“雙球”和“人頭像’兩種。神話中歐非兩洲原本相連,后被大力士海格立斯拉開。直布羅陀兩岸的山峰被稱為海格立斯柱,這就是雙柱的來歷。柱上有卷軸纏繞,呈S形,據說,美元標記“$”便來自其銀幣背面卷軸繞著的雙柱。兩柱間有兩個球,意為要征服全球。在雙柱洋誕生之初,一塊西班牙銀元的購買力等同于一美元。雙柱洋被歐美商人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它在中國東南沿海廣泛流通、勢力強大。 鴉片戰爭后,列強與清政府簽訂的《南京條約》中“賠款2100萬元”,指的就是西班牙銀元。此后,西班牙銀元大都作為賠款又流出國內,因此,到了民國時期,國內剩余不多。不過,當時經濟較發達的長江沿岸和上海地區仍然在使用它們。 墨西哥鷹洋一度是中國流通市場上的主幣 “晚清民國年間,外國銀元輸入中國最多的,是墨西哥鷹洋。”賀教授介紹說,據清朝宣統二年(1910)的調查統計,當時中國所流通的外國銀元約有十一億枚,有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鷹洋。 墨西哥鷹洋正面圖案是墨西哥共和國國徽的造型:一只雄鷹,張著翅膀,嘴里叼著一條蛇,佇立在一棵從湖水巖石長出來的仙人掌上。這個造型的下邊由橡樹和月桂的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