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幣話(7)——感念蠶神(賈關法) |
發布日期:10-06-21 08:22:2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賈關法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0年6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蠶絲是一個光照千秋的神話,而蠶神便是這個神話的主人。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經濟結構社會中,從宮廷內皇后親蠶時祭祀的先蠶壇,到民間各種形式的隆重祭拜活動,人們都對蠶神有著很高的敬意。 那么,這位傳說中的司蠶桑之神究竟是誰?她便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第一夫人”—嫘祖。嫘祖,又稱雷祖、累祖,《史記》《漢書》等都載有關于她的事跡。傳說嫘祖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山村姑娘, 最先發現野蠶吐絲作繭的秘密,進而發明了養蠶取絲之法。嫘祖后來被軒轅氏黃帝相中,選為元妃,“始教民養蠶,治蠶絲以供衣服,后世祀為先蠶。” 中國古代的蠶絲技術,曾多次出現在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上,如1994年發行的銀幣“蠶絲”,作為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之一;1995年發行的銀幣“繅絲圖”,則屬于中國絲綢之路這一選題。其中“蠶絲”這款金銀鉑紀念幣,描繪了一位古代少女釆摘桑葉的情景,背景為正在養蠶和繅絲的人們,生動地再現了蠶絲生產的全過程。紀念幣上的窈窕淑女,也許就是設計家意象中的蠶神嫘祖了。在這款紀念幣的背面圖案上,還標注著二行文字:“蠶絲/公元前四世紀”。應當指出,公元前301-400年,即距今約23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晚期,那時的蠶絲生產技藝已經相當成熟了。由于時代久遠,養蠶的起源問題一直有所爭議。但隨著考古的不斷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愈來愈明朗。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挖掘中,意外發現了半個蠶繭,從斷面上看,被一種十分鋒利的工具一剖為二。這一驚人的發現迅速傳遍世界,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興趣,并為此進行了許多考察和研究。盡管這半個蠶繭有許多難解之謎,但作為4000多年前中國蠶絲起源的見證,至今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如果說上述實例還有家蠶繭與野蠶繭之爭,那么1958年在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漾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出土文物中,一個竹筐里發現的絹片、絲帶、絲線,經鑒定為家蠶絲織物。至于殷商時代,有關蠶絲的物證越來越多。除出土的絲織品外,青銅器上的蠶紋,墓葬品中的玉蠶,以及甲骨文中的蠶、絲、桑等文字,都表明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蠶絲生產,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公元前二世紀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繁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