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結緣的金淳化 |
發布日期:10-06-10 08:32:2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劉 征 |
1988年,在山西五臺山3600米高的中臺翠巖峰峰頂珠光寶塔下,出土了一枚宋初淳化元寶金質供養錢。此錢直徑24.5毫米,重11.8克,錢面模鑄宋太宗御書行體淳化元寶四字,右旋讀,略顯粗糙;錢背有兩尊皆鑄有祥云和蓮花寶座托底的高浮雕佛像。手持法器的左立男相為佛教護法神韋馱;背有光屏的右坐女相為西方三圣之一的觀世音菩薩。似身臨佛門,肅穆莊嚴;如天地合一,金光燦燦。如此精美的錢背與其錢面形成強烈的反差。然而,20多年來,五臺山因修塔而出土了上千枚金淳化(有文字記載的共2035枚,流失的約1000余枚),震驚世界。它是我國首次發現的金質供養錢,也是目前我國出土數量最多、已知最早的金質供養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供養錢一詞最早出于清戴熙《古泉叢》一書:“(供養錢)一是置于佛臟或供于香爐,是謂供奉;二是購置香火”。筆者認為供養錢的內涵不單單是上述內容那么簡單,它涵蓋著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了佛家、道家和儒家思想,它的形成是三教經過歷朝歷代逐步融合發展而產生的。 就此級別之高、投資之大的金質淳化元寶供養錢而言,一些謎團仍需深入研究。比如:此錢錢背左側佛像到底是佛教護法神韋馱呢,還是散財童子?眾說紛紜,尚無定論。特別是如此貴重、數量龐大的金錢為什么要埋藏在山西五臺山中臺峰頂塔下? 眾所周知,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自東漢從發祥地古印度傳入我國,南北朝時得到發展,進入隋唐空前發達。由于佛學理論對中國文化是一個重要補充,加之兼有穩定人心、緩解社會矛盾和鞏固皇權的重要功能,故歷代君王皆大力扶持。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炅率軍收復山西時,卜者言:“有菩薩保佑,五月初五,不戰可勝”。果不其然,在端午節這天,未動兵馬,北漢降宋,從此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太宗皇帝驚嘆“五臺山佛祖顯靈”,遂從左藏庫提出千萬,用作修建太平興國寺等十寺。《清涼寺志》中記載了宋太宗對五臺山寺廟的恩德,云:“自太宗至仁宗三代圣至,眷想靈峰,流光五頂,天書玉禮,凡三百八十軸,恢隆佛化,照曜林蔽,清涼之佛化,于時為盛。”可見“千枚金幣埋塔下,于情于理香火中”。 宋代皇帝尊佛崇道,建塔之風日熾,遂出現了華夏古塔史發展的新階段。《法苑珠林》載,僅五臺山就建有千余座佛塔。塔越建越多,舍利不夠用,只得用其他不易腐爛而堅硬的佛寶頂替。這或許也是金淳化入土的主要歷史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