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名師:又是一年高考時——敬賞金銀幣上的世代名師 |
用“道”培養“圣人”的老子
老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他認為“圣人”是道家的理想人格。“道”是宇宙總規律,總法則,萬物都依據“道”的規律而運行,在老子看來,“圣人”能夠悟道、體道、弘道、惟道是從,“圣人”能夠力行身教,崇柔不爭,幫助人們回復到淳樸的自然原始狀態。因此,老子的教育目標就是培養“圣人”。為使人“復歸于樸”,回歸自然本性,回歸到原來的真樸狀態,老子提出了“為道日損”的教育要求。他認為教育不應是在個體身上增加種種人類社會文明成果的過程,而是把得之于社會生活中的人為影響逐漸損棄的過程。為此,他要人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一天天減少自己的知識和私欲,把人帶回到“嬰兒”般無知無欲的“真樸”狀態中去。
尊重學生個性的莊子
莊子是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以天為真,以人為偽。他說:“牛馬四足謂之天,絡馬首穿牛鼻謂之人”,認為天真便是善,人偽便是惡。他主張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古代圣賢名師的教育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知識財富,借此高考之時,略列舉一二,且作拋磚引玉。古代先知對待教育的看法雖有不同,但都強調重視人才是多種多樣的,不應以死規則做論斷,所以,高考雖是國家招賢納士的重要方式,但依舊不能以此為絕對目標,人生有很多出路,重要的不是選擇哪一條路走,而是你走這條路的時候是否盡了全力地一直走下去。金銀幣作為貴金屬載體將古代名師的偉大形象銘刻于時間之上,也將世代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