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換難成首飾消費投訴熱點 周大生退換要另行交費 |
富貴兔”的掛件。提起這段購物經歷,卓女士一臉無奈。據了解,目前市場上用“產品寓意”代替珠寶飾品名稱標注的不規范做法不在少數。 鉑金、白金、鈀金、翡翠、玉石……市面上的貴金屬、珠寶首飾品種繁多、款式各異,并且隨著飾品新加工工藝的發展,飾品所用主石和配飾的材料也越來越復雜。而眼花繚亂的標識、五花八門的標簽、莫衷一是的說法,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消費者在多數情況下只得聽銷售人員“忽悠”。諸如將“合成立方氧化鋯”標示為“鋯石”、“翡翠”標示為“玉”等行為,更是對消費者造成了誤導。 記者調查: 標識混亂問題頻現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目前珠寶行業中依然存在標識混亂的現象,有的商家不標注珠寶玉石名稱,有的僅標注行業內不規范的商業俗稱,有的甚至混淆、杜撰珠寶玉石和貴金屬名稱。比如說,鉑金和鈀金外觀相近,但價格差距很大,兩者的元素符號分別為Pt和Pd,不法零售商偷梁換柱,消費者稍一走眼,就有可能被忽悠。近年來還出現了在同一個貴金屬飾品中應用了多種貴金屬的新工藝首飾,而少數不法商家混淆概念,只在標簽上標注出了其中價格最貴的貴金屬,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就去年和今年的情況來看,雖然相關執法部門對此進行了多次的整頓,但情況依然沒有好轉,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今年年初,廣東部分珠寶貴金屬抽查中再次曝出不合格結果,40多家企業榜上有名,其中多為廣州、東莞等地企業,金寶生、展鵬、峰匯、甘露等5家珠寶企業被曝“印記”不合格。這是繼去年底周生生“金含量不達標”一事之后,珠寶業內爆出的又一起“質量門”事件,珠寶業市場規范可謂任重而道遠。 專家說法: 國家早已有印記規定 有關專家指出,市場出現的產品的標識與實際產品不符合,通常是用一種珠寶玉石冒充另外一種與其外觀相似的、更為高檔的珠寶玉石,或用合成珠寶玉石冒充同類天然珠寶玉石,達到以假亂真,賺取非法利潤。此類現象多表現為石榴石標稱為天然紅寶石,合成立方氧化鋯冒充鉆石,合成祖母綠冒充天然祖母綠,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等。 據悉,國家強制性標準GB11887-2002早已對印記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印記內容應包括廠家代號、純度、材料以及鑲鉆首飾主鉆石(0.10克拉以上)的質量。生產企業如果不標明自己的企業印記,那么不合格的產品流入市場后就無法追溯出生產源頭。 有業內人士表示,珠寶貴金屬短斤缺兩或是標識不明,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珠寶行業應建立信譽和規范,否則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