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連遭“空襲”暴跌背后或藏做空陰謀 |
購一套房產,因此4月29日,小楊在10650元將所有頭寸全部清倉。 此時,小楊前期10萬元資金83手頭寸,已獲利33萬元,隨后追加50萬元資金,372手頭寸獲利高達119萬元,而算上之前總共60萬元本金,小楊的身家已經達到了200萬元以上。 后市分析 基本面未變短期暴跌不改白銀牛市 國內“五一”節日期間,本·拉丹被擊斃觸發了國際銀價高臺跳水。倫敦銀4月29日尚在47美元/盎司,5月2日價格跌幅高達8.19%,當日倫敦銀已報收至43.94美元/盎司,5月3日、4日、5日倫敦銀繼續下挫,截至北京時間5月6日16:12,倫敦銀暫報34.59美元/盎司,當日下跌0.26%。 經過前期大幅上漲后,本周倫敦銀跌幅高達27.33%,短期如此猛跌,白銀的基本面究竟處于怎樣的狀態,后期白銀價格走勢又將何去何從呢? 白銀需求穩定增長 就全球范圍看,白銀需求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工業用途占比48%,其次是首飾占比22%,攝影材料和錢幣獎章占比11%,銀幣占比8%。總體而言,工業及實物需求占比70%以上,單純的投資需求不足20%。 白銀的工業使用量未來將逐步增加。高賽爾貴金屬高級分析師龔山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白銀在許多新的工業領域的使用量將大幅增加,例如催化劑、食品包裝、超導體和超導電容、衛生和醫藥領域、電池等。GFMS金屬咨詢公司預測,2015年白銀在這些方面的使用量總和是2010年的4倍以上。 另一方面,投資需求上,白銀也受益于全球經濟的風險累積以及本身低廉的價格。龔山強認為,此前市場尋求避險通常都是在美元、黃金上做文章,但隨著美元的疲軟、黃金的高昂價格,避險資金開始進入白銀市場,由于其低廉的價格,大眾均可進入該市場,導致了白銀前期的大幅上漲。 從國內白銀供需分析,首先國內白銀消費主要用于電子電氣、銀基合金、感光材料等。數據顯示,2008年國內白銀總消費量為4500噸,2009年為5000噸,預計中國2010年國內白銀需求量為7000噸左右。 進出口方面,我國2004年~2007年分別出口3050噸、3500噸、4000噸和4484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白銀供應國之一。不過,2007年中國進口白銀量加大,以及2008年取消了出口退稅的優惠政策打壓白銀出口,改變了中國做為白銀重要供給國的格局。2009年我國白銀出口3729噸,較2008年的4185.8噸同比下降10.9%。在2006年之前我國是白銀凈出口國,2007年之后成為白銀凈進口國,2008年和2009年我國凈進口量分別為1945噸和909.6噸。 盡管我國還未開通白銀期貨,但從上海黃金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