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白銀正在醞釀今年的中期反彈行情 |
路高歌,短短幾年時間年交易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了。中國的黃金交易量和白銀交易量,如果算上臺灣和香港整個大中華區,那么將是世界最重要的黃金白銀交易市場,實際上不算上內地和臺灣,香港的黃金交易量已經是全球三大黃金市場之一了。 中國印度對黃金白銀的消費力同時搭載上歷史文化認同度的不剎車快車,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產生的水漲船高消費,兩者共振出現一加一大于二的需求,對世界金銀業市場的影響比重將越來越大,金銀投資越來越看好完全值得期待。 二、新興經濟體央行外匯儲備集體轉向,開始全面哄搶黃金,持續不斷地增持黃金,使得各國央行外匯資產中的黃金配置比例不斷提高,支持所有貴金屬價值中樞不斷地上移。 1999年全球數十家央行簽署的央行售金協議現在看來早就失效了,不是協議本身失效,而是協議的內涵已經過時了。當時簽署的CBGA售金協議目的就是要求儲存有較多黃金的主要協議國央行不要每年拋售太多黃金,免得將黃金市場弄崩潰,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年期的第二輪第三輪售金協議的簽署,全球央行拋售黃金的量卻越來越小。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各國央行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央行開始意識到,美聯儲的連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得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外匯美元被輕而易舉地通脹了,黃金的貨幣屬性在1971年跟美元脫鉤后被法定意義上被徹底拋棄,但2008年后又開始回歸,因為紙幣貶值太厲害,特別是美元的兩輪量化讓各國央行開始害怕,所以開始不斷地購買黃金,把黃金作為央行外匯儲備的一部分。同時像比較特殊的國際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持有的近三千噸黃金最近一兩年也不再拋售,許多國家的央行都在不同程度的加倉黃金,黃金占據外匯儲備在全球央行的比例逐年提升,顯示出各國對待黃金的重要性積極態度。就連希臘、意大利、西班牙這樣的歐債重災區國家,債務危機漩渦之中的國家也沒有想過要拋售黃金來救市。特別是,例如墨西哥、泰國、哈薩克斯坦、菲律賓、韓國、土耳其、哥倫比亞等等國家央行最近一兩年都大手筆增持黃金,當然央行后市持續購買黃金潛力最大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俄羅斯、印度這樣的大型金磚新興經濟體,官方對黃金的需求未來也持續看好,例如俄羅斯的黃金儲備只有意大利的四分之一,中國的黃金儲備只有美國的八分之一,決定了央行購買黃金的空間十分巨大。中國和俄羅斯的黃金儲備加起來也只有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逾一半黃金儲備,如果各國的外匯儲備平均黃金儲備占據百分之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