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當主動調整自身的鐵礦石需求 |
我們應當從抑制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遏制地方政府為追求GDP而擴大鋼鐵產能及整頓鐵礦石市場秩序等方面采取措施,主動調整中國的鐵礦石需求,走出當前中國在鐵礦石談判中所面臨的困境。 4月1日,是傳統全球鐵礦石談判的截止日。隨著截止日期的臨近,特別是國際鐵礦石巨頭單方面大幅上漲鐵礦石長協價格,2010年中外鐵礦石談判或將再次陷于困局。那么,如何看待國際鐵礦石巨頭的漫天要價?中國應當采取什么措施擺脫這種談判的被動、不利局面?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 從目前來看,鐵礦石價格上漲趨勢似已難改。這里,可能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突出影響。 第一,中國的鐵礦石需求呈快速增長。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的鋼鐵產能達6.6億噸,預計2009年將超過7億噸,這一鋼鐵產能已接近全球的50%。另外,2009年中國進口鐵礦石6.3億噸,比2008年增長41.6%,中國鐵礦石進口貿易量已占據全球鐵礦石貿易量的75%,對外依存度上升接近70%。中國經濟的率先復蘇,鋼鐵產量沒有減產,導致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仍然相當強勁。 第二,亞洲和歐洲的鐵礦石需求恢復增長。隨著中國以外地區的經濟緩慢復蘇,特別是亞洲和歐洲鋼鐵業的復蘇,開始回升的鋼鐵產量需要更多的鐵礦石供應。以歐盟為例,目前歐盟的鋼廠正在復產,但由于它們此前的鐵礦石庫存較低,復產必然會增加對鐵礦石的需求。 第三,國際投行乘機“興風作浪”,鐵礦石的“金融屬性”對鐵礦石價格波動的市場影響顯著。面對中國和中國以外地區對鐵礦石的巨大需求,國際投行紛紛發布分析報告,預期今年鐵礦石的長協價格仍將大幅上漲,導致鐵礦石現貨價格一路上漲,目前三大礦山的鐵礦石現貨到岸價已經突破150美元/噸。反過來看,鐵礦石價格的快速飆升,也使國際投行在鐵礦石炒作中獲取了巨額收益。 第四,寡頭壟斷,讓三大鐵礦石巨頭在“資源為王”的時代里處于絕對強勢地位。所謂“寡頭壟斷”是指一種由少數賣方(寡頭)主導市場的市場狀態。據此分析,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巨頭壟斷了鐵礦石行業,并控制了鐵礦石的產品供給。這表明,它們已充分掌握了鐵礦石的定價權,其他鋼廠只能追隨三大巨頭確定的談判價格。 據上分析可見,中國之所以在當今中外鐵礦石談判中始終處于被動、劣勢地位,其實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了我們在鐵礦石談判中要繼續“據理力爭”外,我們還應當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主動調整當前中國的鐵礦石需求,爭取在今后的中外鐵礦石談判中占據主動和有利的地位。 對此,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