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
“鐵礦石談判年年難談,年年談”,這已是中國鋼鐵企業的共識。其中,鐵礦石三巨頭占據壟斷地位,經常開出“霸王”價格,讓中國鋼企格外不滿。而作為最大鐵礦石需求方,試圖以強硬態度換取談判空間。在2009年,鐵礦石談判面臨有史以來最好的談判環境: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在鋼鐵價格暴跌、需求頓減的前提下,鐵礦石三巨頭未能接受中方提出的平均降價40%的要求,而日、韓率先達成的33%左右的長協價,中方也不予接受。最終結果是,談判“爛尾”,眼見將與新一輪談判撞車。再往前追溯,2008年在輿論大嘩的情況下,中國鋼鐵業和三巨頭的談判幾經拉鋸最終達成的還是鐵礦石長協價最高漲幅為96%的談判結果。 強硬的談判立場,真的能給中國鋼鐵行業爭奪到更大的利益么?未必。據行業人士透露,2009年,中國鋼鐵業盡管未與三大礦業巨頭達成長協價格,但實際大鋼廠和貿易商大批量進口礦石的價格仍然是參照日本協議價格處理的。而由于沒有了長協價的合同保障,各方搶購囤積鐵礦石的情緒更是一片高漲。2009年,中國進口鐵礦石預計超過6億噸。在鋼鐵行業一片低迷之時,鐵礦石進口創下歷史天量,讓業內人士直呼看不懂。 而眾鋼企各顯神通、蜂擁出海搶礦的結果,則令鐵礦石進口市場的秩序愈加混亂。中國因素被瘋狂炒作,鐵礦石的降價預期更加無法達成。至2009年底,中國國內各港口的鐵礦石存量達到7800萬噸的高峰,到岸價格一路反彈已經回升到125美元/噸,這個價格大概是年中日本首發價的兩倍,是年內中國港口到岸最低價的1.6倍。如此快速反彈的現貨價格和“價漲量升”的市場結果,更為鐵礦石2010年的談判種下隱患。 掐指一算,談判桌上硬氣了一把的中國鋼鐵行業,在實際的操作中并無法就此踢開礦業三大巨頭。2009年,強硬談判一年,經濟賬未必合算。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鐵礦石長期協議價的談判是多年來形成的機制,包括韓國、日本、歐洲等國的鋼鐵行業,都依靠上述鐵礦石供應機制運作多年,自有其一定的道理。而中國似乎應該優先選擇在既定談判機制中爭取利益。 而從決定鐵礦石價格的最主要看點——鋼鐵需求和成本傳導能力上看,中國鋼鐵的經營環境都在全球領先。有業內人士預計,如果今年鐵礦石價格上漲15%,則鋼價上漲7%即可覆蓋所用成本。而從進口數據看,最近5年(包括形勢最困難的2009年),中國的鐵礦石進口量年均增長40%,在增長如此迅速的礦石需求量作用下,中國的鐵礦石進口價要下降的確是難度很大。 還有行業專家認為,對于2010年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