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長的“交易所”們 |
出一堆事故,走回頭路。”華泰長城期貨劉奧南說。 規范之路:管好一個市場不容易 “交易所之熱”應當如何化解,一直縈繞在市場各界人士的心頭。 “管好一個市場不容易,但管死一個市場很容易。”胡俞越說,對于整改要求的細節,各交易市場都有不同的理解。由于現有市場品種千差萬別,以一條標準予以限制,難保不出現管得太死太緊的狀況,可能會嚴重阻礙現有優良市場的正常運行。因此,“一刀切”式的整改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如何長效管理好此類市場令其發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為市場經濟服務,并為其尋求一條提升自身與規模化發展的道路,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關掉一批”是不是適用當前的環境,很多學者覺得這樣并不現實。“第一點應該承認,這個市場是衍生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可以考慮承認它的地位。第二是考慮怎么監管。一味的封殺不是辦法。社會上對這類市場很大需求,剛剛關完這個,可能另一個又來了。” 我國最早研究期貨的專家之一,上海財經大學朱國華教授認為,“改革就是制度的創新,我們搞了市場經濟,就是要創造一個好的市場和法律環境,能讓市場各個部分發揮更好職能。” 朱國華提出兩個辦法:一是從長遠角度來說,仿效金融危機之后美國采取的綜合監管方式,將期貨和商品電子交易、中遠期交易等各類形式都結合起來監管,最好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二是可以在近期設立一個專門的監管局,專門負責監管此類市場。 胡俞越則提出“三率一統”的短期“治療方案”。“三率”一是保證金率,二是持倉率,三是交割率。保證金率要20%以上。持倉率,就是要求有一定數量的現貨商。交割率,就是要有一定比例的交割。“一統”就是統一結算。“最大的風險就有可能出現在結算環節,地方政府可以建很多交易所,但是結算必須由政府出面,組建一個統一結算平臺。” 業內人士指出,系統地規范各地所謂“交易所”刻不容緩。首先,盡快制定出臺規范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管理辦法。應盡快制定出臺《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管理辦法》,以部門規章的形式發布;著手起草《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管理條例》,待時機成熟,以國務院行政法規形式頒布。其次,明確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監管機構,加強政府對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監管,解決“沒人管”的問題。提高市場的準入門檻,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管理,建議采用較為嚴格的核準制。第三,規范市場交易制度與規則。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