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長的“交易所”們 |
忽如一夜春風來,遍地燎原“交易所”。 它們有在大城市的,也有在小縣城的;有做大品種的,也有搞土特產的;有政府督辦的,也有來路不明的;有仿照期貨炒作的,也有想做成“淘寶”的;有小打小鬧的,也有真成了國際定價中心的。它們要么叫“電子交易市場”,要么叫“交易所”,還可以叫“國際商品交易所”。你更難以想象的是,這樣的市場已經達到200多家,涉及100多個上市品種。你單知道有滬深證券交易所、四大期貨交易所,你也可能聽說過炒大蒜炒油畫的,但是你可能很少知道還有玩絲綢的,有玩人參果、紅辣椒甚至雞蛋的。 叫它們大宗商品市場嗎?不確切,它們的很多產品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產;叫它們電子交易市場嗎?不清晰,如今哪個市場不是電子交易呢?叫它們中遠期市場嗎?不全面,它們也做現貨和即期交易。很難給這個群落描摹一幅畫像,因為它們五花八門。它們的出現,有著流動性泛濫的土壤,有著實體經濟投資難的背景,有著地方政府對金融中心的訴求,有信息物流配送不暢的環境,也有商品自身金融化的沖動。 迄今,它們都在野蠻生長著。 火爆之相:開張才一周成交量就過億了 4月的春城昆明已是艷陽高照。剛剛開張的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就坐落于昆明最繁華的崇仁街上。交易大廳頗費心思地放在一座中式建筑內,這里據稱是“飛虎隊”陳納德的故居,剛剛裝飾一新。在員工忙忙碌碌背后,隨著日均上億的交易量,這家交易所的滾滾熱浪令市場震驚。 “日均成交量都上億了,每天來的廠家絡繹不絕。”交易所副總經理王東旺的手機響個不停,開張才一個星期,交易火爆的程度令整個交易所覺得“太過神奇”。 新推的兩個品種:一個是如今老少皆知的商品牛市龍頭——白銀;一個是小金屬銦,據說其功用是在電視屏幕和手機屏幕上。無論是國際國內,這樣的題材都令市場為之熱血賁張,“現在是想買都買不到。”記者到訪交易所的時候,這幾個品種正在連續漲停,人氣高漲。 在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的簡介上寫著,這家交易所是為了提升云南有色金屬產業鏈價值,形成中國的有色金屬國際定價中心,經昆明市政府批準成立,由國內著名大宗商品領域企業首期投資1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交易所總裁郭楓告訴記者,緊接著在6-7月份還將推出鍺,目前已經跟云鍺簽署了框架協議。 “我們打算將今年交易規模做到3000億至5000億,未來5年要把云南主產的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