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長的“交易所”們 |
加大合約單位等,降低了市場的投機氛圍。“場內交易場外化,現貨市場期貨化。現在我們限制場內的資金投機,偏偏這些電子交易市場都是有吸引力的,那么資金能不去嗎?”一名業內人士表示。 “甚至是一些期貨業人士,也紛紛下海辦起了電子交易市場,”一名期貨公司高管告訴記者,由于天津文交所等火爆案例的吸引,一些期貨界的專業人士也禁不住誘惑,有些抱著“撈一把”就走的心態,參與了各地“交易所”的建設。當前很多類似市場的興建背后,都有著期貨專業人士的身影。“這個領域也不屬于金融系統,沒有限薪,能賺到多少就可以拿多少。” “歸根到底是流動性過剩,做實業不容易賺錢的話,大家還是要找投資出路,所以很多就去做這個。”期貨業資深專家,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說。 其次是監管力度不夠。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2月,由商務部、公安部、工商總局、法制辦、銀監會、證監會六部委聯合發布的《中遠期交易市場整頓規范工作指導意見》提出“禁止新設市場和新上品種”、“禁止代理業務”、“規范保證金繳納形式”等要求之后,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卻依然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只不過新上的市場都很巧妙把自己跟“中遠期交易市場”區別開來。例如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就是可以即時交割的“即期市場”。 “突出的問題是沒人管沒法管的‘無法無天’。”胡俞越說,所謂“沒人管”是沒有明確的市場管理主體。這類市場既不屬于有形現貨批發市場,也不屬期貨市場,因此,有些地方是“三不管”地帶,缺乏有針對性的監督和管理。所謂“沒法管”是缺乏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對這類市場只有一個由國家標準委于2003年修訂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的國家標準,僅從技術角度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進行規范,沒有針對這類市場的特性,及時從市場監管角度制定規范管理的法律法規,市場處于自然發展狀態,甚至是無法可依。 三是地方政府的熱情使然。“因為他們知道建了一個市場之后,大量的資金就會匯集過來。現在盡管一方面是流動性過剩,一方面也有資金短缺。大家打著要素市場的旗號,通過市場整合把社會資源吸引到自己這里來。”熟知內情的人士表示,除了資金的吸引,建“交易所”也是很多地方政府打造“金融中心”的規劃之一。 亂象之根:有些交易所本身就有坐莊嫌疑 “如今的亂象,對比上世紀90年代的期貨交易所泛濫,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句話,是一名電子交易市場的負責人對記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