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長的“交易所”們 |
萬家。 瘋長之源:泛濫流動性瞄準“三不管”地帶 對于廣大投資者來說,什么是交易所,什么是期貨,什么是場內交易場外交易,可能真的不是很清楚。當他們眼見身邊冒出一家又一家名頭壯觀的“交易所”時,其不知所措、暈頭轉向是完全可以預料的。 確實,上海期貨交易所有交易活躍的鋼材期貨,但各地的鋼材交易市場仍然存在;同樣,鄭州商品交易所有白糖期貨,各地尤其是產區(qū)的白糖交易市場也非常活躍;大連商品交易所有焦炭期貨,但是各地早就推出了相關的焦炭交易品種。雖然這些市場做的是中遠期交易,或是即期交易,但是T+0交易、保證金交易、多空雙向交易等制度是共通的,它們依然具備了很多期貨市場的特征。因此,我們姑且就稱它們?yōu)椤吧唐冯娮咏灰资袌觥卑伞?nbsp;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前世今生。 我國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始于1997年,經當時國內貿易部(現商務部)批準,國家經貿委等八部委進行聯合論證成立的一種新型現貨交易模式,即通過網絡與電子商務搭建的平臺,對相應物品進行即期現貨或中遠期訂貨交易的市場。目前,此類市場的管理規(guī)范和法律依據主要是2003年7月出臺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guī)范》和200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電子簽名法》。2005年1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對促進這類市場的發(fā)展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 2009年以來,在期貨市場加快推出新品種步伐的同時,各地也都在紛紛建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山西、湖南、重慶等地先后掛牌設立了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品種范圍又有進一步拓展。目前,玉米、稻米、稀有金屬、煤炭、橡膠、蘋果、棉花、素材、鋼材、食用油、食糖等都被覆蓋。 “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中國期貨市場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常清說,一是為什么這類市場越辦越火,越辦越多;二是在很多已有正軌期貨品種的市場上,這類市場仍然有發(fā)展空間? 業(yè)內人士表示,造成當前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泛濫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首先是流動性泛濫。 “如今的情況,規(guī)范的市場門檻不斷加高,讓不規(guī)范的新市場有了泛濫的機會。”華泰長城期貨綜合部總監(jiān)劉奧南說,現在此類市場可以歸納為“泛商品金融化”。眾所周知,在防止通脹預期的大環(huán)境下,監(jiān)管嚴格的期貨市場從去年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例如提高保證金、恢復征收雙邊手續(xù)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