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炒銀黑平臺背后:違規平臺死灰復燃 |
本沒有賺錢的情況。到今年1月初,王女士已經虧損80多萬元,在白銀現貨市場上越陷越深。 隨即,在業務人員的引導下,王女士以向朋友高息借款等方式籌集30萬元再次投資白銀現貨,已經以大智慧員工名義接觸王女士的業務員當時提出更換投資指導老師,并口頭承諾在春節前幫忙翻本。 而事實上,王女士隨后仍是一虧再虧,半年的“炒白銀”讓她虧損100多萬元。她形容自己當時的狀態是“早上是希望,晚上是失望,到凌晨則是絕望”。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采訪了解過程中,與王女士有相似經歷的投資者不在少數。 調查發現,目前國內白銀等貴金屬現貨交易市場混亂,投資者容易真假難辨。此外,貴金屬現貨交易平臺虛假宣傳,承諾保本;喊單有陷阱,不把風險控制傳遞給客戶,相反進行損害客戶的行為;代客操作,比如高頻交易,刷空客戶資金;操縱交易軟件,捏造虛假行情,虛假價格走勢圖表等亂象叢生,投資者大多“小賺大虧”,或是血本無歸。 違規平臺死灰復燃 據相關機構不完全統計,2007年的不足200家,到2012年超過900家,再經2013年清理整頓,目前活躍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回落至不足100家。 2002年至2012年,借助大宗商品的“黃金十年”,國內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經歷了一次快速發展期。以渤海商品交易所、壽光蔬菜交易所、廣西糖網、天津貴金屬交易所為代表的年交易量過萬億元的知名交易市場就有十余家;以天津、寧波、無錫為代表的地域集群式交易市場和以有色、鋼鐵為代表的行業集群式交易市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交易品種大到煤炭、鐵礦石,小到兔毛、金銀花,近千種品種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 快速發展也讓整個現貨電子交易市場亂象叢生。據生意社首席分析師劉心田介紹,近些年關于交易市場的投訴與日俱增,虛假宣傳、欺詐交易、惡意炒作、卷款潛逃等層出不窮;“蒜你狠”、“姜你軍”等價格失控事件背后都有交易市場的身影;更有肆無忌憚的電子盤與實體產業零掛鉤,空手套白狼地推出“準期貨”、“類期貨”模式。 實際上,國家于2011年、2012年相繼出臺38號文、37號文,嚴令禁止各種投機形式的中遠期交易,已經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規范治理。2012年下半年,多數電子交易市場偃旗息鼓,一些擬建、籌建的項目也被取消或暫停,大宗商品電子交易結束“野蠻生長”。 不過,亂象并未停止。今年1月,曾經致力于做最安全交易平臺的北京某貴金屬公司突然宣布停業。停業前該公司已出現異常軌跡,如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