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瘋狂黃金融資模式:套利與租賃 |
鐵礦石、銅、大豆、棕櫚油和黃金都已經被包含在了可以進行融資的商品范圍內。與其他商品不同,黃金價值更高,黃金的金融屬性早已遠遠超過其商品屬性。 目前最流行的黃金融資模式,一種是利用人民幣匯差在內地和香港之間進行黃金套利,另一種則是國內規模不斷做大的黃金租賃。 模式一:匯差融資 世界黃金協會(WGC)最新報告認為,在中國,將黃金純粹用于金融操作是需求的一種形式,也是影子銀行的一小部分,這部分黃金在2013年年底總量可能達到了1000噸,規模約430億美元。 黃金融資交易涉及了現貨黃金的進口和黃金半加工品的出口,這也是外匯進入中國的方式之一。 香港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也是內地貿易商進行黃金套利的主要窗口,由于香港離岸人民幣匯率與內地在岸人民幣匯率走勢并不完全一致,離岸市場人民幣升值幅度更明顯,而套利的主要途徑則是在于利用離岸與在岸人民幣即期匯差。 據《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報道,國內黃金貿易融資交易涉及以下四個步驟:首先在岸黃金廠家把信用證支付給離岸子公司,并從保稅區倉庫或中國香港進口黃金到內地;然后,離岸子公司以收到的信用證作為抵押,從離岸銀行借入美元;第三,在岸黃金廠家收到離岸子公司的美元款項,并把黃金半加工品出口。 在整個2013年黃金下跌周期中,香港離岸人民幣(CNH)和在岸人民幣(CNY)兌美元的匯差最大時達到500個基點,貿易商正是利用這一點進行黃金貿易套利。此外與其他商品不同,黃金的運輸成本也更低。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貿易商給記者舉例粗略地說明了這一過程:“首先可以在內地銀行借取100萬美元,以6.15的內地匯率獲取615萬元人民幣,從香港進口黃金并用人民幣支付,615萬元人民幣流到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此后,利用香港子公司按6.10的離岸匯率換成美元,得到100.8196萬美元。最后,其再將原先進口來的黃金半加工品出口至香港或保稅區并用美元結算,得到100.8196萬美元,歸還銀行借款后獲利8196美元! 香港統計署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香港出口到內地黃金總量為近149.5萬公斤,其中86%為轉口,僅14%為直接出口。 高盛集團此前估計,2010年以來,通過商品貿易融資活動流入中國的熱錢約810億~1600億美元,占了中國外匯短期借款的約31%。在這些交易中,黃金、銅和鐵礦石是三種主要的融資商品。 此外,上述貿易商還向記者透露:“黃金價格高易運輸是其成為套利標的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用黃金融來的資金,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