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創新路 黃金ETF登陸國內 |
截至2013年,中國基金業走過15年,產品結構也從最初單一的封閉式基金發展到開放式基金成為主流,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基金及各類創新品種百花齊放的格局,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產品線。不過,整體來看,權益類產品仍占主導地位,固定收益類產品較少,跟蹤貴金屬、房地產、商品、外匯等另類資產的產品尚未普及,與投資者的多樣化理財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如果說過去15年基金業是在探索中前行,那么未來這位基金少年即將步入成年。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基金公司面臨新形勢下實現戰略轉型的迫切需要。而在群雄逐鹿的大財富管理時代,創新將是支撐基金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其中,基金公司的技術能力,包括產品設計能力、系統支持水平、投資管理和風控高低成為決定創新效果的要因素。 “創新一經出現,必然引起廣泛的模仿,模仿引發創新的浪潮,推動經濟走向繁榮和高漲。”經濟學家熊彼特說。 作為業內首批成的“老十家”基金公司,華安基金在15年國內基金業發展中始終走在行業前列。在此次黃金ETF之前,已成功推出了中國國內首只開放式基金、首只開放式指數基金、首只貨幣基金、首只QDII基金、首只ETF聯接基金、首批短期理財基金等6大創新。黃金ETF的推出,無疑將業內創新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發展黃金ETF,不僅可以填補市場空白,有效豐富我國現有交易所基金產品結構,還可以滿足投資者通過基金產品來實現抵御通脹、分散風險等投資需求;同時,發展黃金ETF還是加快基金公司向現代財富管理機構轉型較為穩妥的業務載體。 “黃金ETF不僅是一個新類別,更是一個重大創新,在整個產品的設計當中,面臨不少難點。”華安基金產品部高級董事總經理谷媛媛說。 作為跨監管、跨市場、跨系統的“三跨”產品,黃金本身受央行監管,黃金ETF基金受中國證監會監管。作為一個上市產品,黃金ETF的一級申贖和交易又涉及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兩個市場,兩個清算系統。作為第一個跨系統的創新型產品,黃金ETF設計初期還需要考慮未來兼容性和拓展性,力求為后續產品設計打下良好基礎。因而在產品設計上,初期需要明確整個監管模式,明確各參與方的角色定位與權責,設計出整個跨市場的框架并一一落實。在借鑒海外主流黃金ETF產品結構與運作模式的基礎上,華安基金管理公司對發展中國黃金ETF的可行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一一克服了上述難題。 2009年,華安基金開始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上海黃金交易所共同研究我國推出黃金ETF的可行性,包括全球黃金市場、各國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