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2組之5盎司銀幣賞析 |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歷了一個以青銅器為特征的漫長的青銅時代。青銅時代及其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青銅器具有種類繁多、造型別致、紋飾精美、結構復雜及銘文內容豐富、文字精練的特色。中國古代青銅器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是被用作溝通天地人神的祭祀器和標明社會權力等級的禮器,這無疑給青銅器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賦予其更崇高尊貴的地位。 1976年河南安陽小屯五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物中有一件名曰“司母辛觥”的青銅器,是商晚期制造的。通高為36.5厘米,通長為47.4厘米。據載,商王武丁有一位愛妻叫婦好,她是我國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將軍,曾為武丁拓寬疆土立下汗馬功勞。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謚曰“辛”,商朝的后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后母辛”。俗話說:“物隨主人形。”出土婦好墓的司母辛觥因墓主人的名氣和尊貴而顯得珍貴無比,極富傳奇色彩。 中國人民銀行于2013年5月又發行了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2組,共5枚(2金3銀)。其中,5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就是商代司母辛觥。觥,是古代青銅器的一種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器身一般為橢圓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帶蓋。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四腿做足。其容量比較大,或五斗,或七斗。 司母辛觥作為一種祭祀用器,其造型紋樣與祭祀祖先有著密切的關系。《左傳》宣公三年王孫滿在回答楚子的問題時說:“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在王孫滿看來動物中有一些是幫助巫師通天地的。 細觀幣面,司母辛觥的造型明顯是通過古代工匠師把一些動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組合創造出來的,看起來像牛又像馬,給人怪誕、神秘之感。此器呈站立姿勢,獸頭朝前張望,頭上有一可愛大卷角,造型酷似羊角,圓圓的雙眼,流露出柔和的眼神,似乎蘊含著無限的情感。蓋頂面上,飾有龍紋,龍的中脊突起作扉棱形。在龍的右側飾一虎形紋,左側飾虎形紋和龍紋。胸部兩側各飾一條陰線小龍。腹后端分飾并攏的雙翅和下垂的短尾,與兩鳥足合成一體。均以雷紋為地。鋬下壁面有一陰線獸面紋,獸口向下。前足外側飾龍紋,龍口向下。后兩足飾羽毛紋。前足上部兩側各有一形體較大的倒立龍紋。底內中部有銘文三字。從紋飾上看,此器裝飾華麗,栩栩如生,反映出商朝時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的社會文化現象。例如龍紋,就是中國起源很早的一種圖騰,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于商代二里岡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龍之所以被用作青銅器的紋飾,是因為在遠古先民的意識里,龍是溝通天地神人的瑞獸,能興風雨、預示吉兇禍福,所以對其崇拜有加,并用多種方式將其形象刻畫出來。 5盎司銀幣在仿古做舊工藝的打造下,不僅讓整體圖案彌漫著一種古樸典雅的氣息,更好地表現出歷史的久遠凝重之感,還可以拿在手里細細把玩品味。實為現代精品之作。 (供稿:陜西鑫盛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